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新甲狀腺微創手術割腫瘤傷口可收藏

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會令患者頸部留下長長的疤痕,影響外觀。



甲狀腺腫瘤患者以女性佔多,雖然可以手術根治,但傳統手術會在頸部留下一條約七厘米長的「蜈蚣」疤痕,令愛美的女士對手術卻步,容易延誤病情。近年醫學界引入的甲狀腺微創手術,只需在患者的乳暈及腋下開三個小於兩厘米的小傷口就能完成;患者日後即使穿 比堅尼泳衣,傷口也不會被察覺,可增加患者做手術的決心。

腫瘤會致呼吸困難

今年 25歲的程小姐,去年 10月接受身體檢查時發現,右甲狀腺有四個數毫米的腫瘤,由於未能證實是否屬惡性,需要一直覆診,最終她選擇了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她表示若只有傳統切除手術選擇,會一直覆診,因不想頸上留下難看的疤痕。
陳東飛外科醫生表示,甲狀腺位於頸部,出現腫瘤的成因不明,患者以女性佔多,多數是良性腫瘤。由於腫瘤會變大及壓 氣管及食道,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及聲沙等症狀;曾有一名 70歲老翁長有一個直徑六厘米大的甲狀腺瘤,引致呼吸困難,最初誤以為是哮喘,最終發現是甲狀腺腫瘤,要接受切除手術。

 

儀器不傷乳房組織

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的開刀位置在頸部,部份患者更會因皮膚增生,出現一條約七厘米的蜈蚣狀疤痕,極不美觀。近年微創技術亦應用於甲狀腺切除手術,傷口位置在鎖骨下或胸部,加上傷口長度大減至一厘米,穿 衣服已可遮掩疤痕。
新的甲狀腺微創手術更可將傷口收藏,陳東飛外科醫生表示,會在患者的乳暈及腋下共開三個小孔,將微創儀器放入,並進行切除手術,患者手術後或會感到乳房麻痹,大部 份會在半年後回復。由於手術儀器會在皮膚及肌肉層間經過,並不傷及乳房組織,故不會影響患者日後餵哺母乳,此手術現時適用於直徑五厘米以下的良性腫瘤。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慎防甲狀腺風暴

甲亢症者最可怕的即是併發足以使人致死的甲狀腺風暴,當患者過度勞累、精神受刺激、接受各種手術外科、外傷、細菌感染或併發糖尿病時,便可能爆發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風暴通常來的快速且劇烈,患者體溫會超過39度且伴隨脈搏跳動急促、噁心、腹瀉或肝腫大、黃 疸、煩躁不安、全身顫抖等現象,若無適當的救護,患者將會發生精神錯亂、昏迷、心律不整或心衰竭而死亡。因此,一旦發現甲亢症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馬上 為病人冰敷降溫、服用抗甲狀腺劑,並送醫。

 甲亢症除了會引來甲狀腺風暴之外,其他尚會併發下列有害身心的疾病──

* 造成突眼、眼皮閉不緊或兩眼複視等眼睛的病變,嚴重者最後還有失明之虞。
*
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以致產生神經質、失眠等精神障礙症狀。
*
服用抗甲狀腺劑時,會併發腮腺炎、發燒或關節痛等毛病。
*
引發代謝異常的疾病,如糖尿病、肝功能失調。
*
消化系統受損,容易腹瀉或合併其他胃腸功能障礙。
*
過速的新陳代謝使鈣質流失,骨質變得脆弱,所以較易發生骨折。
*
甲亢症者因長期心跳過速,所以會導致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或心衰弱等心臟病的症狀。
*
女性會因此症而導致不孕、流產或造成死產、早產,如不耐心接受治療,恐將失去傳宗接代的 生育能力。   因甲亢症的合併症幾乎遍及全身系統,提醒患者應耐心地接受診斷與治療,千萬不可未經外科醫生檢查,只憑自覺症狀就擅自至藥房購買抗甲狀腺藥劑服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甲狀腺病患徵狀

臨床徵狀不明顯

 「眼突、大頸泡、心悸」是一般人對甲狀腺機能失調的直覺反應,但同時有這些症狀的人卻相當少。一般 人在認知不足之下,眼睛不適的人找眼科治療、越吃越瘦的人找腸胃科治療、心悸的人找心臟科治療、情緒異常的人找精神科治療....,但是真正是因為甲狀腺 功能失調而求醫的可謂是寥寥無幾。

 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發病一般是緩慢的,典型者會在數月內陸續出現心悸、怕熱、脾氣暴躁、手抖、心跳加速、失眠或食慾佳卻消瘦等症狀,而且隨著年齡的不同,症狀也有所差異,一旦確認自己或家人有這些症狀時,應有所警覺。

檢查篇 當您懷疑自己可能罹患甲狀腺機能失調時,透過下列的檢查方法,可以確定是不是罹患此症:

甲狀腺觸診 醫生會根據其專業經驗,做初步的判斷。

三碘甲狀腺T3甲狀腺T4檢查 這是檢查甲狀腺功能的第一哨,凡甲亢者所測出的血中T3T4都偏高。

甲狀腺促進激素TSH檢查 甲狀腺分泌過量時,則腦下垂體原本分泌的TSH,會受到抑制,凡甲亢者所測出的血中TSH是偏低的。

以上的血液檢查項目非常簡便,只要從手臂靜脈抽取少量的血液,就可從數值中簡便地診斷出是不是甲亢症。不過為了更進一步的確定與瞭解病情,可從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一般血液及生化檢驗做判斷。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肛裂 ( Anal Fissures )

肛裂是指肛門裂傷或肛門潰瘍,是大腸直腸外科門診中相當常見的一種疾病,會給病人帶來諸多難以忍受的苦惱。

這種疾病是在肛門內出現線狀或橢圓形的裂縫,病人解便時會感覺如刀割或針刺的疼痛,並會流血。像其他肛門疾病一 樣,肛裂的主要症狀除了疼痛與流血,還可能有腫脹、滲液流出,肛門搔癢,偶有小便頻繁或困難等症狀。每次疼痛發作時會持續幾分鐘,也有時可延至幾小時以 上。在流血方面,由於出血來自肛門,所以都是鮮血,並且流血量通常不會太多。有些病人只會感覺疼痛,但不會出血。

如何治療肛裂
一般肛裂以保守療法即有80%的治癒率。保守療法包括使用軟便劑、溫水坐浴(坐在溫水中10-15分鍾,一天三四次)及使用一些肛門栓劑或藥膏幫助消炎消 腫,劇痛時可以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症狀。一般療程為數星期或數個月不等,總之要有恆心及耐心。對於一些久治不癒而變成慢性肛裂的患者,可能要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主要是要減低肛門括約肌的張力及痙攣,促使肛裂處自行癒合;切除肛門裂開處及縫合一般是沒有效的!

參考資料: www.hkmenshealth.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脂肪瘤的治療


在醫學的角度,如果脂肪瘤沒有任何的症狀和對外表沒有影響,基本上是毋須接受治療的但是,在以下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手術:

1  患處感到痛楚
-患者容貌/患處外觀受到影響
-脂肪瘤性質不明
2 
脂肪瘤可以透過開刀手術或微創剃刀手術除去。開刀手術可以把脂肪瘤完全切除,但手術創傷性大,康復後,疤痕會較長(疤痕面積會跟脂肪瘤的大細相約),而微創手術可以將一把軟性剃刀,把脂肪瘤的組織破壞,再用吸管把脂肪瘤組織吸出體外。

3  微創剃刀手術後只會留下0.5釐米的傷口,並可於身體不顯眼處進行手術,例如:生長在額頭的脂肪瘤,患者可於發線內進行手術,疤痕便不會影響外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小腸氣手術


一般小腸氣疝氣)手術可概分為以下三種:

【縫線手術】(即傳統縫合手術)

一般傳統的縫補方式,是直接以縫線拉近腹壁破洞兩側的組織再加以縫合,雖然修補了缺口,但卻增加了腹壁內的拉力,此種張力導致患者術後的嚴重疼痛,同時也極有可能因為用力時產生腹壓,使得縫合處再度被撐開,致使疝氣復發。統計指出,使用傳統縫線手術患者的復發率約在10-15%之間。

患者接受縫線手術後,大約需要35天的住院時間,至少有1周時間無法正常工作,生活,且需要1個月的復原時間。且以往患者懼怕開刀也與縫線手術術後的疼痛感及容易復發相關,延遲治療的結果往往使病情加劇,更可能因此引發致命的敗血症。有鑒於縫線手術所導致的復發問題,美國疝氣醫學會甚至自西元2001年年起,就不再將此手術列入討論議題中。

【腹腔鏡疝氣修補術】
利用腹腔鏡技術將人工網膜修補於腹壁內側,為最符合物理原理的疝氣修補手術,此種治療方式有傷口最小,疼痛較傳統縫線手術輕微,復原時間最短,復發率非常低等優點。

【傳統手術配合人工網膜】
此手術是利用一個比疝氣缺口更大的人工網膜來修補並加強受損的腹壁缺口,人工網膜可貼覆在受損腹壁的內外側,可擋住腹壁的壓力,不會導致腹壁拉力增加,減少患者術後疼痛與復發的可能性。患者復發率低於2%以下,且兼有手術時間短,疼痛度低,復原速度快等優點,通常患者手術後只需住院12天。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腸癌與痔瘡


腸癌與痔瘡

痔瘡患者如果初期不重視,會引發便秘、肛裂、脫肛、肛門濕疹、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症。另外,直腸癌與內痔的症狀相似,往往容易誤診,錯把直腸癌當作內痔治療,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在此提醒患者,如果你大便近期帶血,大便呈暗紅色及呈果醬般,直腸下段可觸及硬性腫物,應盡早作檢查。

因痔引起的相關症狀和疾病較多,如下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直腸脫垂、直腸黏膜內脫垂、肛門潮濕、肛門瘙癢、肛門松弛、尿頻、少腹墜脹等。大腸癌與痔瘡的症狀極為類似,患者容易忽視。單純便血可能是痔瘡問題,然而當出現便血,同時伴隨原因不明的腹痛、消瘦、乏力、貧血等症狀,就要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一般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成年人。但目前不少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中絕大多數為晚期患者,病程發展快,治療效果差,病人術後5年生存率不到30%。由於大腸癌初期很多症狀與痔瘡極為相似,大便帶血常被認為是痔瘡,從而使病情延誤。直腸癌患者中,約有60%以上曾被誤診為痔瘡,誤診時間少則3個月,多則1年。

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改變。隨人們對精致食品、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量的增多,加上生活節奏加快、飲食時間縮短,導致身體無法吸取足夠的纖維。

我們建議,平時應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適量運動,這樣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機率。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