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到屋企坐低都係咁痛,究竟係咪割漏咗?」陳女士於2011年因肛門位置出現腫痛,懷疑患上外痔,到衞生署轄下診所求診,苦候至去年7月獲安排到聯合醫院進行直腸鏡檢查,冀徹底根治病患,豈料事後卻換來一肚氣,「兩粒瘡用肉眼都睇到,點知檢查嗰陣醫生同我講:『你有內痔,不如清咗佢喇!』,仲以為內外痔都幫我清晒,做完先發現出面兩粒瘡根本仲喺度!」
陳因感疼痛持續且加劇,日常生活亦大受影響,「呢半年兩粒瘡成日都發炎流血,有時仲腫到成粒乒乓波咁大,去廁所要慢慢嚟,坐低都要加塊軟墊先舒服啲,如果唔係實痛到彈起!」
聯合醫院發言人表示,根據紀錄,該院醫生曾於去年7月首次為陳女士進行檢查,證實病人患有痔瘡,症狀主要為內痔,獲當事人同意即時進行痔瘡結紮術作治療,再配合處方藥物以紓緩病情。痔瘡結紮術是其中一種治療內痔的方法,非外痔瘡切除手術,如內痔於結紮術後仍然有持續症狀,或有外痔出現徵狀,則可以考慮進行痔瘡切除手術。
發言人續指,再次審視有關個案後,涉事醫生已按臨床情況作出合適的檢查及治療,強調處理過程恰當,當中亦不存在「漏割」情況。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痔瘡屬人體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負責控制排便,生活壓力、年齡漸長或長期便秘皆可令血管澎漲,位置主要有內、外及混合3種,容易導致患處紅腫甚至流血。陳指治療痔瘡的方法眾多,向病人清楚解釋治療細節屬醫生的「基本功」,「治療後出現徵狀好普遍,醫生事前絕對要講清楚,例如結紮治療只係針對內痔,術後有可能發生咩事,簽埋同意書確認病人清楚晒細節!」
「病人接受治療前有外痔定內痔都搞唔清,醫生事前可以再解釋多啲!」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張國柱認為聯合醫院處理上有改善空間,要求醫院徹查並盡快跟進當事人的覆診事宜。張又建議,如有病人對病情或治療方法存疑,可主動向主診醫生了解,避免事件重演。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103/bkn-20160103200538413-0103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