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傷口留痕 傷身更傷心 一張貼施壓保濕 撫平疤痕

日常生活中,臉上長暗瘡、煮飯時燒傷𠝹傷、意外跌倒擦傷,甚至接受大小手術,身上難免出現或大或小的傷口。最頭痛是留下疤痕,色素或深或淺,形狀或凹凸不平,不止影響外觀,更苦惱是疤痕增生,嚴重可影響關節活動。

針對疤痕的疤痕膏和疤痕貼,箇中原理為何?怎樣使用才最有效?

表皮癒合即用 保濕免增生

「當傷口表皮完全癒合,沒滲液流出便可使用(褪疤貼)。」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出,褪疤貼應及早使用,坊間的褪疤貼大多含矽凝膠(silicone gel)成分,醫學研究顯示,矽凝膠能在疤痕表面形成保護層,減少水分流失,「此作用很重要,因傷口表皮癒合後,內部仍在復修,如傷口水分不足會加劇炎症反應,刺激膠原蛋白合成,增加疤痕增生風險,此外,褪疤貼亦可減低疤痕受外力拉扯而刺激生長」。對於已形成一段時間的疤痕,矽凝膠貼亦有助軟化疤痕,但無法徹底消除疤痕。含矽凝膠成分的褪疤膏同樣有保濕作用,而且使用方便,但未能如貼片般減少疤痕受外力拉扯,適用於眼皮、關節、毛髮處等較難使用貼片的位置。
施壓助軟化疤痕

疤痕如增生,壓力治療可抑制生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李曾慧平解釋:「通過壓力降低疤痕血氧供應,可減緩其增生,同時協助新組織有秩序排列,達到撫平及軟化疤痕。」

陳東飛補充:「治療增生性疤痕,傳統方法是使用壓力墊(聚乙烯墊)及壓力套為疤痕施壓;若市民使用一般矽凝膠褪疤貼,加穿壓力套為疤痕施壓效果更理想。不過,關節或胸口位置等疤痕難有效施壓。」

面層矽膠柱設計 受壓更均勻

李曾慧平研究燒傷疤痕治療多年,早前與研究團隊研發了「平疤貼」及「壓力貼」,能為疤痕加壓兼保濕,可治療因燒傷、手術及創傷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

可按疤痕形狀修剪高度

平疤貼分底面兩層,底層為具黏貼力的矽凝膠,能鎖住水分,面層是可剪裁的矽膠柱。陳東飛曾有病人使用平疤貼,認為可抑制疤痕增生,「使用時因應疤痕形狀及身體輪廓修剪矽膠柱高度,將平疤貼貼上,再以壓力貼或傳統壓力套或彈力繃帶加壓,由於矽膠柱高度是按疤痕位置及形狀修剪,因此整個疤痕能均勻受壓」。

李曾慧平曾為平疤貼做臨牀測試,找來25名在「溫哥華疤痕評量尺」中達8分或以上的嚴重增生性疤痕患者(正常皮膚為0分,最高分為15分),比較接受壓力衣加傳統壓力墊(聚乙烯墊),及用平疤貼的效果,護理期45天,她說:「結果顯示平疤貼更為有效,患者平均改善疤痕彈性約19%、抑制疤痕生長約14%、減淡疤痕色澤約5%。」

如疤痕增生影響活動能力或造成心理困擾,陳東飛稱,除了保濕及壓力治療,亦可考慮注射類固醇或冷凍治療等方法。注射類固醇可減低纖維母細胞活躍度,從而軟化及淡化疤痕;冷凍治療則是用針刺進疤痕內,以低溫令疤痕細胞脫水、壞死及萎縮。

陳東飛 -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s://ol.mingpao.com/ldy/beautystyle/fitness/20200707/1594061460309/%E5%82%B7%E5%8F%A3%E7%95%99%E7%97%95-%E5%82%B7%E8%BA%AB%E6%9B%B4%E5%82%B7%E5%BF%83-%E4%B8%80%E5%BC%B5%E8%B2%BC%E6%96%BD%E5%A3%93%E4%BF%9D%E6%BF%95-%E6%92%AB%E5%B9%B3%E7%96%A4%E7%97%9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甲狀腺射頻消融 免開刀之苦


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本港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患上此症,當中又以女性患者較多。由於徵狀不易察覺,令很多患者延誤診治。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內不正常的組織增生,要先判斷結節大小,以及屬良性或惡性,才能決定最佳的治療方針。

據統計,約10%甲狀腺結節個案屬惡性甲狀腺腫瘤。醫生會以觸診、超聲波檢查、抽針等方式作出診斷。陳東飛指,「惡性腫瘤固然要盡快做手術,若是良性則可先行觀察,但如大於2厘米並出現壓迫症狀,一般也建議病人接受治療。」

傷口細恢復快
傳統切除手術會令患者留有明顯疤痕,影響外觀,更會損害甲狀腺功能,因此令不少人卻步。近年,本港引入甲狀腺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不但傷口較細和恢復較快,副作用也相對輕微。

陳東飛解釋,「RFA屬微創手術,不會損害正常甲狀腺組織,可完整保留甲狀腺功能。雖然同樣有可能出現傷口發炎、出血、聲線受損等風險,但比率遠比傳統手術為低。」

縮小結節逾六成
美國《內分泌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剛於今年5月刊登一份研究,比較激光切除術和射頻消融術在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的效用。結果發現,兩項技術在縮小甲狀腺結節方面非常有效,其中射頻消融術在治療6個月後縮小結節的體積達64.3%,較激光切除術高11.1個百分點。兩者的安全性同樣令人十分滿意,其中射頻消融術發生不良反應的比率,較激光切除術低6個百分點。

一小時完成
治療過程方面,射頻消融術可在日間手術中心以局部麻醉的方式進行。醫生會藉由超聲波導引,將探針放置在結節位置緩慢移動,藉針尖放出的能量令結節組織壞死。過程中,病人須盡量避免吞嚥口水。醫生會和患者保持談話,確保熱力沒有影響病人的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手術一般需時45至60分鐘左右,視乎結節大小及病情而定。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E5%81%A5%E5%BA%B7/%E7%94%B2%E7%8B%80%E8%85%BA%E5%B0%84%E9%A0%BB%E6%B6%88%E8%9E%8D-%E5%85%8D%E9%96%8B%E5%88%80%E4%B9%8B%E8%8B%A6-22491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開刀加電療醫瘢痕瘤復發率低

瘢痕瘤不單影響外觀,亦會引起痕癢、繃緊及痛楚,對病人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構成影響,有醫生從美國引入新治療方式、以電療技術配合傳統的切除手術,指新療法的治療率逾98%,復發率遠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平均每100人中有3人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癒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不斷向四周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的範圍,形成蟹爪般的凸出疤痕,並且最常出現在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除手術所造成的傷口外,蚊叮蟲咬、暗瘡、抓傷及注射卡介苗等都有可能令有瘢痕瘤體質的人出現瘢痕瘤,建議市民如果知道自己有該體質,應避免為打扮而非必要地造成傷口、例如穿耳及脫墨。

患者過往可以透過手術將瘢痕瘤切除、注射類固醇或冷凍療法醫治瘢痕瘤,但三個治療方式的復發率分別有八成、五成及兩成,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調查發現,以淺層電療配合切除手術可以將病人的瘢痕瘤復發率大幅降低至2%。

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溫小姐去年8月亦曾使用新療法醫治瘢痕瘤,她指新療法的治療成果較預期好,瘢痕瘤的疤痕並不顯眼,只要抹些粉底就可以遮蔽,外出時可以選擇低胸衣服,令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

電療須連續做3天至4天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新療法採用淺層電療,有別於癌症治療、「電療只是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1毫米至2毫米,輻射量和照肺部X光片差不多,所以好安全,副作用極少。」

他指新療法屬日間手術,醫生切除手術後24小時內首次為病人進行電療,每次過程只需約半小時,唯一不方便是電療要連續做3天至4天,病人需每日來回醫院。













參考資料: https://genesis-surgery.com/keloid-radiotherapy-hk.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開刀加電療醫瘢痕瘤復發率低

瘢痕瘤不單影響外觀,亦會引起痕癢、繃緊及痛楚,對病人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構成影響,有醫生從美國引入新治療方式、以電療技術配合傳統的切除手術,指新療法的治療率逾98%,復發率遠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平均每100人中有3人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癒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不斷向四周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的範圍,形成蟹爪般的凸出疤痕,並且最常出現在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除手術所造成的傷口外,蚊叮蟲咬、暗瘡、抓傷及注射卡介苗等都有可能令有瘢痕瘤體質的人出現瘢痕瘤,建議市民如果知道自己有該體質,應避免為打扮而非必要地造成傷口、例如穿耳及脫墨。

患者過往可以透過手術將瘢痕瘤切除、注射類固醇或冷凍療法醫治瘢痕瘤,但三個治療方式的復發率分別有八成、五成及兩成,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調查發現,以淺層電療配合切除手術可以將病人的瘢痕瘤復發率大幅降低至2%。

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溫小姐去年8月亦曾使用新療法醫治瘢痕瘤,她指新療法的治療成果較預期好,瘢痕瘤的疤痕並不顯眼,只要抹些粉底就可以遮蔽,外出時可以選擇低胸衣服,令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

電療須連續做3天至4天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新療法採用淺層電療,有別於癌症治療、「電療只是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1毫米至2毫米,輻射量和照肺部X光片差不多,所以好安全,副作用極少。」

他指新療法屬日間手術,醫生切除手術後24小時內首次為病人進行電療,每次過程只需約半小時,唯一不方便是電療要連續做3天至4天,病人需每日來回醫院。












參考資料: https://genesis-surgery.com/keloid-radiotherapy-hk.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電療蟹足腫治愈率98% 配合切除手術 防疤痕增生

愛美的女士最怕有疤痕,但原來患有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或瘢痕疙瘩的人大分普遍,每一百個人便有三人具六遺傳性瘢痕瘤體質,他們小至蚊叮蟲咬、暗瘡、穿耳或注射卡介苗,大至手術後的傷口,均有機會形成疤痕狀的瘢痕瘤; 愈不盡早處理,疤痕便會愈來愈大。超過七成病人單靠手術仍會復發,醫學界十幾年前引入電療治療瘢痕瘤,病人在切除疤痕手術後的廿四小時內進行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至少於百分之二。

現年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Kaite,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約在十五、六歲發現胸口位置長出如暗瘡般大小的瘢痕瘤,十多年來疤痕更增生至手指尾大小。她表示,該疤痕–畔「會痕、會痛」,亦影響好的自信心,夏天不敢穿泳衣和低胸衫。她試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接受冷凍治療期望改善疤痕,但結果疤痕先後復發。直至去年八月底透過手術切除,並配合四次的淺層X射線治療,經過四個月的覆診跟進,現時沒有復發迹象。
常見胸背肩臂耳下巴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指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範圍,形成蟹足般的凸出疤痕,常見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大的位置,影響病人外觀之餘,亦會痕癢、繃緊及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

他指出,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 去年十月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較傳統單以手術切除,治愈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或以上。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有別於癌症治療,疤痕治療採用的電療屬淺層X射線治療,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發出低劑量放射線,破壞並且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少復發,「電療只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一至兩毫米,輻射量與照肺部X光片相若,致癌機會低。」
4日療程 毋須住院

病人術後廿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每次過程約兩分鐘,毋須住院。做完初期有類似曬傷徵狀,皮膚顏色變深,但隨時間會慢慢變淡,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愈變愈淺。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電療蟹足腫治愈率98% 配合切除手術 防疤痕增生

愛美的女士最怕有疤痕,但原來患有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或瘢痕疙瘩的人大分普遍,每一百個人便有三人具六遺傳性瘢痕瘤體質,他們小至蚊叮蟲咬、暗瘡、穿耳或注射卡介苗,大至手術後的傷口,均有機會形成疤痕狀的瘢痕瘤; 愈不盡早處理,疤痕便會愈來愈大。超過七成病人單靠手術仍會復發,醫學界十幾年前引入電療治療瘢痕瘤,病人在切除疤痕手術後的廿四小時內進行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至少於百分之二。

現年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Kaite,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約在十五、六歲發現胸口位置長出如暗瘡般大小的瘢痕瘤,十多年來疤痕更增生至手指尾大小。她表示,該疤痕–畔「會痕、會痛」,亦影響好的自信心,夏天不敢穿泳衣和低胸衫。她試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接受冷凍治療期望改善疤痕,但結果疤痕先後復發。直至去年八月底透過手術切除,並配合四次的淺層X射線治療,經過四個月的覆診跟進,現時沒有復發迹象。
常見胸背肩臂耳下巴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指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範圍,形成蟹足般的凸出疤痕,常見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大的位置,影響病人外觀之餘,亦會痕癢、繃緊及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

他指出,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 去年十月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較傳統單以手術切除,治愈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或以上。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有別於癌症治療,疤痕治療採用的電療屬淺層X射線治療,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發出低劑量放射線,破壞並且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少復發,「電療只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一至兩毫米,輻射量與照肺部X光片相若,致癌機會低。」
4日療程 毋須住院

病人術後廿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每次過程約兩分鐘,毋須住院。做完初期有類似曬傷徵狀,皮膚顏色變深,但隨時間會慢慢變淡,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愈變愈淺。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開刀加電療醫瘢痕瘤復發率低

瘢痕瘤不單影響外觀,亦會引起痕癢、繃緊及痛楚,對病人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構成影響,有醫生從美國引入新治療方式、以電療技術配合傳統的切除手術,指新療法的治療率逾98%,復發率遠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平均每100人中有3人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癒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不斷向四周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的範圍,形成蟹爪般的凸出疤痕,並且最常出現在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除手術所造成的傷口外,蚊叮蟲咬、暗瘡、抓傷及注射卡介苗等都有可能令有瘢痕瘤體質的人出現瘢痕瘤,建議市民如果知道自己有該體質,應避免為打扮而非必要地造成傷口、例如穿耳及脫墨。

患者過往可以透過手術將瘢痕瘤切除、注射類固醇或冷凍療法醫治瘢痕瘤,但三個治療方式的復發率分別有八成、五成及兩成,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調查發現,以淺層電療配合切除手術可以將病人的瘢痕瘤復發率大幅降低至2%。

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溫小姐去年8月亦曾使用新療法醫治瘢痕瘤,她指新療法的治療成果較預期好,瘢痕瘤的疤痕並不顯眼,只要抹些粉底就可以遮蔽,外出時可以選擇低胸衣服,令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

電療須連續做3天至4天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新療法採用淺層電療,有別於癌症治療、「電療只是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1毫米至2毫米,輻射量和照肺部X光片差不多,所以好安全,副作用極少。」

他指新療法屬日間手術,醫生切除手術後24小時內首次為病人進行電療,每次過程只需約半小時,唯一不方便是電療要連續做3天至4天,病人需每日來回醫院。











參考資料: https://genesis-surgery.com/keloid-radiotherapy-hk.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電療蟹足腫治愈率98% 配合切除手術 防疤痕增生


愛美的女士最怕有疤痕,但原來患有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或瘢痕疙瘩的人大分普遍,每一百個人便有三人具六遺傳性瘢痕瘤體質,他們小至蚊叮蟲咬、暗瘡、穿耳或注射卡介苗,大至手術後的傷口,均有機會形成疤痕狀的瘢痕瘤; 愈不盡早處理,疤痕便會愈來愈大。超過七成病人單靠手術仍會復發,醫學界十幾年前引入電療治療瘢痕瘤,病人在切除疤痕手術後的廿四小時內進行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至少於百分之二。

現年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Kaite,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約在十五、六歲發現胸口位置長出如暗瘡般大小的瘢痕瘤,十多年來疤痕更增生至手指尾大小。她表示,該疤痕–畔「會痕、會痛」,亦影響好的自信心,夏天不敢穿泳衣和低胸衫。她試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接受冷凍治療期望改善疤痕,但結果疤痕先後復發。直至去年八月底透過手術切除,並配合四次的淺層X射線治療,經過四個月的覆診跟進,現時沒有復發迹象。
常見胸背肩臂耳下巴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指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範圍,形成蟹足般的凸出疤痕,常見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大的位置,影響病人外觀之餘,亦會痕癢、繃緊及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

他指出,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 去年十月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較傳統單以手術切除,治愈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或以上。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有別於癌症治療,疤痕治療採用的電療屬淺層X射線治療,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發出低劑量放射線,破壞並且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少復發,「電療只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一至兩毫米,輻射量與照肺部X光片相若,致癌機會低。」
4日療程 毋須住院

病人術後廿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每次過程約兩分鐘,毋須住院。做完初期有類似曬傷徵狀,皮膚顏色變深,但隨時間會慢慢變淡,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愈變愈淺。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婦疑聯院漏割外痔 術後仍疼痛

 「返到屋企坐低都係咁痛,究竟係咪割漏咗?」陳女士於2011年因肛門位置出現腫痛,懷疑患上外痔,到衞生署轄下診所求診,苦候至去年7月獲安排到聯合醫院進行直腸鏡檢查,冀徹底根治病患,豈料事後卻換來一肚氣,「兩粒瘡用肉眼都睇到,點知檢查嗰陣醫生同我講:『你有內痔,不如清咗佢喇!』,仲以為內外痔都幫我清晒,做完先發現出面兩粒瘡根本仲喺度!」

陳因感疼痛持續且加劇,日常生活亦大受影響,「呢半年兩粒瘡成日都發炎流血,有時仲腫到成粒乒乓波咁大,去廁所要慢慢嚟,坐低都要加塊軟墊先舒服啲,如果唔係實痛到彈起!」

聯合醫院發言人表示,根據紀錄,該院醫生曾於去年7月首次為陳女士進行檢查,證實病人患有痔瘡,症狀主要為內痔,獲當事人同意即時進行痔瘡結紮術作治療,再配合處方藥物以紓緩病情。痔瘡結紮術是其中一種治療內痔的方法,非外痔瘡切除手術,如內痔於結紮術後仍然有持續症狀,或有外痔出現徵狀,則可以考慮進行痔瘡切除手術。

發言人續指,再次審視有關個案後,涉事醫生已按臨床情況作出合適的檢查及治療,強調處理過程恰當,當中亦不存在「漏割」情況。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痔瘡屬人體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負責控制排便,生活壓力、年齡漸長或長期便秘皆可令血管澎漲,位置主要有內、外及混合3種,容易導致患處紅腫甚至流血。陳指治療痔瘡的方法眾多,向病人清楚解釋治療細節屬醫生的「基本功」,「治療後出現徵狀好普遍,醫生事前絕對要講清楚,例如結紮治療只係針對內痔,術後有可能發生咩事,簽埋同意書確認病人清楚晒細節!」

「病人接受治療前有外痔定內痔都搞唔清,醫生事前可以再解釋多啲!」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張國柱認為聯合醫院處理上有改善空間,要求醫院徹查並盡快跟進當事人的覆診事宜。張又建議,如有病人對病情或治療方法存疑,可主動向主診醫生了解,避免事件重演。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103/bkn-20160103200538413-0103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