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壓力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壓力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傷口留痕 傷身更傷心 一張貼施壓保濕 撫平疤痕

日常生活中,臉上長暗瘡、煮飯時燒傷𠝹傷、意外跌倒擦傷,甚至接受大小手術,身上難免出現或大或小的傷口。最頭痛是留下疤痕,色素或深或淺,形狀或凹凸不平,不止影響外觀,更苦惱是疤痕增生,嚴重可影響關節活動。

針對疤痕的疤痕膏和疤痕貼,箇中原理為何?怎樣使用才最有效?

表皮癒合即用 保濕免增生

「當傷口表皮完全癒合,沒滲液流出便可使用(褪疤貼)。」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出,褪疤貼應及早使用,坊間的褪疤貼大多含矽凝膠(silicone gel)成分,醫學研究顯示,矽凝膠能在疤痕表面形成保護層,減少水分流失,「此作用很重要,因傷口表皮癒合後,內部仍在復修,如傷口水分不足會加劇炎症反應,刺激膠原蛋白合成,增加疤痕增生風險,此外,褪疤貼亦可減低疤痕受外力拉扯而刺激生長」。對於已形成一段時間的疤痕,矽凝膠貼亦有助軟化疤痕,但無法徹底消除疤痕。含矽凝膠成分的褪疤膏同樣有保濕作用,而且使用方便,但未能如貼片般減少疤痕受外力拉扯,適用於眼皮、關節、毛髮處等較難使用貼片的位置。
施壓助軟化疤痕

疤痕如增生,壓力治療可抑制生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李曾慧平解釋:「通過壓力降低疤痕血氧供應,可減緩其增生,同時協助新組織有秩序排列,達到撫平及軟化疤痕。」

陳東飛補充:「治療增生性疤痕,傳統方法是使用壓力墊(聚乙烯墊)及壓力套為疤痕施壓;若市民使用一般矽凝膠褪疤貼,加穿壓力套為疤痕施壓效果更理想。不過,關節或胸口位置等疤痕難有效施壓。」

面層矽膠柱設計 受壓更均勻

李曾慧平研究燒傷疤痕治療多年,早前與研究團隊研發了「平疤貼」及「壓力貼」,能為疤痕加壓兼保濕,可治療因燒傷、手術及創傷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

可按疤痕形狀修剪高度

平疤貼分底面兩層,底層為具黏貼力的矽凝膠,能鎖住水分,面層是可剪裁的矽膠柱。陳東飛曾有病人使用平疤貼,認為可抑制疤痕增生,「使用時因應疤痕形狀及身體輪廓修剪矽膠柱高度,將平疤貼貼上,再以壓力貼或傳統壓力套或彈力繃帶加壓,由於矽膠柱高度是按疤痕位置及形狀修剪,因此整個疤痕能均勻受壓」。

李曾慧平曾為平疤貼做臨牀測試,找來25名在「溫哥華疤痕評量尺」中達8分或以上的嚴重增生性疤痕患者(正常皮膚為0分,最高分為15分),比較接受壓力衣加傳統壓力墊(聚乙烯墊),及用平疤貼的效果,護理期45天,她說:「結果顯示平疤貼更為有效,患者平均改善疤痕彈性約19%、抑制疤痕生長約14%、減淡疤痕色澤約5%。」

如疤痕增生影響活動能力或造成心理困擾,陳東飛稱,除了保濕及壓力治療,亦可考慮注射類固醇或冷凍治療等方法。注射類固醇可減低纖維母細胞活躍度,從而軟化及淡化疤痕;冷凍治療則是用針刺進疤痕內,以低溫令疤痕細胞脫水、壞死及萎縮。

陳東飛 -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s://ol.mingpao.com/ldy/beautystyle/fitness/20200707/1594061460309/%E5%82%B7%E5%8F%A3%E7%95%99%E7%97%95-%E5%82%B7%E8%BA%AB%E6%9B%B4%E5%82%B7%E5%BF%83-%E4%B8%80%E5%BC%B5%E8%B2%BC%E6%96%BD%E5%A3%93%E4%BF%9D%E6%BF%95-%E6%92%AB%E5%B9%B3%E7%96%A4%E7%97%9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下)






Case 1:打耳洞打出事
30+歲的王小姐反起右耳尖背後,展示仍紅色一撻的皮膚患處說:「未治療前,這位置其實有粒尾指甲大小的疤痕增生,在右耳背凸起一粒瘡咁,硬硬紅紅的,間中會痕,通常吃辣後就最痕。」這皮膚問題,一切源於她 7 年前在耳尖位置打耳洞。「我之前左右耳的耳珠穿耳洞都沒事,直至打右耳尖這位置,開初第一年有戴耳環也沒事的,後來不想戴脫下了,隔年就發現個耳洞有點塞住咗,然後慢慢有硬硬哋的肉芽長出來填滿了個洞。」

眼見耳尖撻疤一年大過一年,曾多次求醫的她,過去都是給建議做手術切除,但因為次次醫生都話「不保證一定唔再生」而作罷,直至得悉有混合療法,她去年 7 月才敢放膽一試接受治療,論治療痛度,曾生育的她表示:「跟生仔十級痛比,局部麻醉做的冷凍治療連千分一咁痛也沒有,手術後我最多是覺得有點腫脹微痛,連一粒止痛藥都沒吃過。」不過,其傷口就滲血了近 1 周,待 1 個月後才結痂甩脫,後覆診再要跟進打了一支類固醇針,亦要配合佩戴壓力耳環,每日戴數小時戴了幾個月。「至今療程完成晒,患處顯得平坦得多,亦退紅了,自覺外觀正常多了。」

Case 2:由 3 粒暗瘡到大撻疤
初見 43 歲楊先生胸口咁大範圍的疤痕組織,我以為他受過大創傷,但原來一切都只是由 3 粒暗瘡開始。


「大約 10 年前,我鎖骨對下胸口位置生了 3 粒類似暗瘡的瘡仔,有紅有發炎,到埋口後就慢慢增生出紅色、凸起的疤痕組織,本是零零碎碎一點一點芝麻咁細的,但愈增生愈大撻就拼合成粒糖,甚至漸漸變到個光酥餅咁大,部分位置厚度更是有成份西多咁厚。」


睇見愈紅愈大撻又痕,知驚的他當然中西醫不停睇。「阿媽開頭仲話係咪熱毒,但睇中醫飲中藥一樣清唔到,睇西醫就多數都是給消炎藥和藥膏,都沒大作用。後來試過睇皮膚科打類固醇針,逐撻位置作皮上注射,打完是可以撫平返疤痕的,但功效維持得 1 個月,過後患處又會增厚返又痕過。」基於醫生意見多是「手術切除後可能增生速度更快」,他在無計可施下,近年都只能用忍字訣來面對。「問心,你話咩肉酸我都唔理啦,這撻疤對我最大的困擾是痕,尤其下午 4 時至 7 時這段時間,我很多時都覺得很痕,有時都痕到影響工作情緒。」


做冷氣工程的他,有時手腳都會整損,本身亦有戴耳環、右臂又曾紋身,這些位置傷口都無事,係胸口撻疤會咁大件事,原因無人知點解,但當前年 7 月他知悉有混合療法,完成療程至今患處終於有大改善。「我因為範圍大又分散,分了 3 次進行冷凍治療,之後再跟進 9 個月的類固醇針劑治療,至去年 7 月起至今,我都仍在穿壓力衣,除了沖涼我一日穿超過 23 小時,現在患處都已平了淡色了,最重要是不用手按已基本不會痕癢,只部分位置觸摸起來仍有痕感,相信再多穿一段時間壓力衣會再有進步。」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上)

蟹足腫,驟耳聽來不知其所指,實情這病稱很具象,因患者疤痕組織會似蟹足般伸展開去,才由此得名。這病出晒名難醫,即使手術切除,疤痕組織再生得更大嚿者大有人在。幸好,最近終於有新的混合療法,令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蟹足腫(Keloid)一症,名堂多的是,正式學名叫瘢瘤,國內醫學文獻會寫成疤痕疙瘩,廣東人又多數會很「哩民」的稱之為肉芽,但總的而言,都是在指一種「有嘢突出來」、又紅紅腫腫的疤痕組織異常增生症狀。


單純切除 9成復發

外 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在身體任何位置都有可能發病,一般臨床以胸口、背部、膊頭及耳仔等部位為常發病位。此症病因未明,只知跟體質遺傳因素有關, 加上變數多的是,例如同樣在耳仔打耳洞,病人可能打耳珠無事,但給耳尖打耳洞後就有疤痕組織增生凸出一粒肉,所以病人很多時已求診過很多醫生,除了家庭醫 生、皮膚科,生在耳仔的也可能會睇耳鼻喉科,生在臉部的又會睇整形外科。「但建議的處理方法,通常也莫衷一是,例如部分會主張手術切除、做放射性治療,甚 至注射化療藥入疤痕組織等療法,而要數最多人聽過的建議,一定是唔好搞佢,因為怕愈搞可能愈大撻疤。」

對於此說,陳醫生強調如用不適當方法處理,的確有可能令疤痕組織擴散,特別是外科手術切除又沒配合輔助治療者,更有 8 9 成機會復發,且再生的疤痕組織多數會更大撻。「說實話,暫時醫學上仍沒有一個方法可以醫好晒此症,只是隨着研究推陳,綜合治療經驗發現進行混合治療的療效會最好,控病效果遠較單純用一種療法理想。」


冷凍原理古法新用

最新的混合療法取向,選取醫學上已應用近 30 年的冷凍治療,再輔助配合類固醇及壓力治療,整個療程較長以「年月計」,但觀察所見,依從性強的病例,經此三合一療法,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以下,且論治療安全性,遠較前文提及的各種單一療法都高。
「醫學上運用液態氮作冷凍治療,早用於治療表面皮膚病變如疣,利用冷凍令患處細胞壞死後可甩脫。用在蟹足腫的冷凍治療,其實經過改良新用,因為此症問題不在皮膚表面,而是在真皮層。」

簡 單理解,皮膚分為表皮層(即角質化細胞),表皮層再深入就是真皮層,內有纖維細胞、骨膠原、骨膠蛋白、神經綫、毛囊等組織,蟹足腫的病源位置正正就是在真 皮層。「故論治療效果,經改良後可直接去到真皮層的冷凍治療,會有效過只在表皮層做切除。而蟹足腫的冷凍治療會是透過特別的針頭,穿過疤痕組織進入真皮層 來進行,期間針內運行的液態氮可令針外疤痕組織處於一個急速冷凍狀態,最低溫度可以去到零下 50 60 度,藉此低溫破壞患處組織,使之慢慢萎縮,大部分疤痕組織都有縮小 50% 80% 的效果。」

先 旨聲明,冷凍治療的目的是將疤痕組織的細胞冷凍至壞死,故治療就算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基本仍會感覺一定程度痛感。而治療後身體第一個反應是:腫,尤其 治療後當晚會最腫,患處可以腫到類似灼傷起水泡的狀態,傷口亦會流血水會痛,必須注意傷口護理清潔以防感染,這階段約維持 1 2 周,患處疤痕組織才會慢慢收縮。基於單純做冷凍治療,部分病人仍會復發,陳醫生指大部分個案都會建議配合輔助治療,包括注射 2 3 次類固醇針劑,以及患處若能配合再要做壓力治療(建議約 6 9 個月),有需要可尋求職業治療師協助度身訂造壓力衣,進一步減低疤痕組織再異常增生的機會。「壓力治療長短因人而異,理論上愈長效果會愈好,就是患處在耳仔,現亦有已經改良的壓力耳環可配合使用,臨床亦以依從性較強的病例,療效較理想。」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下)






Case 1:打耳洞打出事
30+歲的王小姐反起右耳尖背後,展示仍紅色一撻的皮膚患處說:「未治療前,這位置其實有粒尾指甲大小的疤痕增生,在右耳背凸起一粒瘡咁,硬硬紅紅的,間中會痕,通常吃辣後就最痕。」這皮膚問題,一切源於她 7 年前在耳尖位置打耳洞。「我之前左右耳的耳珠穿耳洞都沒事,直至打右耳尖這位置,開初第一年有戴耳環也沒事的,後來不想戴脫下了,隔年就發現個耳洞有點塞住咗,然後慢慢有硬硬哋的肉芽長出來填滿了個洞。」

眼見耳尖撻疤一年大過一年,曾多次求醫的她,過去都是給建議做手術切除,但因為次次醫生都話「不保證一定唔再生」而作罷,直至得悉有混合療法,她去年 7 月才敢放膽一試接受治療,論治療痛度,曾生育的她表示:「跟生仔十級痛比,局部麻醉做的冷凍治療連千分一咁痛也沒有,手術後我最多是覺得有點腫脹微痛,連一粒止痛藥都沒吃過。」不過,其傷口就滲血了近 1 周,待 1 個月後才結痂甩脫,後覆診再要跟進打了一支類固醇針,亦要配合佩戴壓力耳環,每日戴數小時戴了幾個月。「至今療程完成晒,患處顯得平坦得多,亦退紅了,自覺外觀正常多了。」

Case 2:由 3 粒暗瘡到大撻疤
初見 43 歲楊先生胸口咁大範圍的疤痕組織,我以為他受過大創傷,但原來一切都只是由 3 粒暗瘡開始。


「大約 10 年前,我鎖骨對下胸口位置生了 3 粒類似暗瘡的瘡仔,有紅有發炎,到埋口後就慢慢增生出紅色、凸起的疤痕組織,本是零零碎碎一點一點芝麻咁細的,但愈增生愈大撻就拼合成粒糖,甚至漸漸變到個光酥餅咁大,部分位置厚度更是有成份西多咁厚。」


睇見愈紅愈大撻又痕,知驚的他當然中西醫不停睇。「阿媽開頭仲話係咪熱毒,但睇中醫飲中藥一樣清唔到,睇西醫就多數都是給消炎藥和藥膏,都沒大作用。後來試過睇皮膚科打類固醇針,逐撻位置作皮上注射,打完是可以撫平返疤痕的,但功效維持得 1 個月,過後患處又會增厚返又痕過。」基於醫生意見多是「手術切除後可能增生速度更快」,他在無計可施下,近年都只能用忍字訣來面對。「問心,你話咩肉酸我都唔理啦,這撻疤對我最大的困擾是痕,尤其下午 4 時至 7 時這段時間,我很多時都覺得很痕,有時都痕到影響工作情緒。」


做冷氣工程的他,有時手腳都會整損,本身亦有戴耳環、右臂又曾紋身,這些位置傷口都無事,係胸口撻疤會咁大件事,原因無人知點解,但當前年 7 月他知悉有混合療法,完成療程至今患處終於有大改善。「我因為範圍大又分散,分了 3 次進行冷凍治療,之後再跟進 9 個月的類固醇針劑治療,至去年 7 月起至今,我都仍在穿壓力衣,除了沖涼我一日穿超過 23 小時,現在患處都已平了淡色了,最重要是不用手按已基本不會痕癢,只部分位置觸摸起來仍有痕感,相信再多穿一段時間壓力衣會再有進步。」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上)

蟹足腫,驟耳聽來不知其所指,實情這病稱很具象,因患者疤痕組織會似蟹足般伸展開去,才由此得名。這病出晒名難醫,即使手術切除,疤痕組織再生得更大嚿者大有人在。幸好,最近終於有新的混合療法,令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蟹足腫(Keloid)一症,名堂多的是,正式學名叫瘢瘤,國內醫學文獻會寫成疤痕疙瘩,廣東人又多數會很「哩民」的稱之為肉芽,但總的而言,都是在指一種「有嘢突出來」、又紅紅腫腫的疤痕組織異常增生症狀。


單純切除 9成復發

外 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在身體任何位置都有可能發病,一般臨床以胸口、背部、膊頭及耳仔等部位為常發病位。此症病因未明,只知跟體質遺傳因素有關, 加上變數多的是,例如同樣在耳仔打耳洞,病人可能打耳珠無事,但給耳尖打耳洞後就有疤痕組織增生凸出一粒肉,所以病人很多時已求診過很多醫生,除了家庭醫 生、皮膚科,生在耳仔的也可能會睇耳鼻喉科,生在臉部的又會睇整形外科。「但建議的處理方法,通常也莫衷一是,例如部分會主張手術切除、做放射性治療,甚 至注射化療藥入疤痕組織等療法,而要數最多人聽過的建議,一定是唔好搞佢,因為怕愈搞可能愈大撻疤。」

對於此說,陳醫生強調如用不適當方法處理,的確有可能令疤痕組織擴散,特別是外科手術切除又沒配合輔助治療者,更有 8 9 成機會復發,且再生的疤痕組織多數會更大撻。「說實話,暫時醫學上仍沒有一個方法可以醫好晒此症,只是隨着研究推陳,綜合治療經驗發現進行混合治療的療效會最好,控病效果遠較單純用一種療法理想。」


冷凍原理古法新用

最新的混合療法取向,選取醫學上已應用近 30 年的冷凍治療,再輔助配合類固醇及壓力治療,整個療程較長以「年月計」,但觀察所見,依從性強的病例,經此三合一療法,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以下,且論治療安全性,遠較前文提及的各種單一療法都高。
「醫學上運用液態氮作冷凍治療,早用於治療表面皮膚病變如疣,利用冷凍令患處細胞壞死後可甩脫。用在蟹足腫的冷凍治療,其實經過改良新用,因為此症問題不在皮膚表面,而是在真皮層。」

簡 單理解,皮膚分為表皮層(即角質化細胞),表皮層再深入就是真皮層,內有纖維細胞、骨膠原、骨膠蛋白、神經綫、毛囊等組織,蟹足腫的病源位置正正就是在真 皮層。「故論治療效果,經改良後可直接去到真皮層的冷凍治療,會有效過只在表皮層做切除。而蟹足腫的冷凍治療會是透過特別的針頭,穿過疤痕組織進入真皮層 來進行,期間針內運行的液態氮可令針外疤痕組織處於一個急速冷凍狀態,最低溫度可以去到零下 50 60 度,藉此低溫破壞患處組織,使之慢慢萎縮,大部分疤痕組織都有縮小 50% 80% 的效果。」

先 旨聲明,冷凍治療的目的是將疤痕組織的細胞冷凍至壞死,故治療就算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基本仍會感覺一定程度痛感。而治療後身體第一個反應是:腫,尤其 治療後當晚會最腫,患處可以腫到類似灼傷起水泡的狀態,傷口亦會流血水會痛,必須注意傷口護理清潔以防感染,這階段約維持 1 2 周,患處疤痕組織才會慢慢收縮。基於單純做冷凍治療,部分病人仍會復發,陳醫生指大部分個案都會建議配合輔助治療,包括注射 2 3 次類固醇針劑,以及患處若能配合再要做壓力治療(建議約 6 9 個月),有需要可尋求職業治療師協助度身訂造壓力衣,進一步減低疤痕組織再異常增生的機會。「壓力治療長短因人而異,理論上愈長效果會愈好,就是患處在耳仔,現亦有已經改良的壓力耳環可配合使用,臨床亦以依從性較強的病例,療效較理想。」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遺傳影響 穿耳致蟹足腫


 




 【本報訊】愛美一族穿耳洞為要佩戴美型耳環,但耳垂穿孔之處突長出如螃蟹腳般的肉瘤實在嚇人。這種醫學界俗稱為「蟹足腫」的疤痕增生,原來與遺傳基因有關,難以預防。外科醫生指出,不少市民對蟹足腫有誤解,常見如誤以為與飲食有關,延遲求醫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記者:梁麗兒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良性皮膚病變,由於增生組織變得又紅、又肥厚,似張牙舞爪的螃蟹腳,故又稱蟹足腫。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與遺傳 有關,如父母曾有蟹足腫,子女也有的機率比一般人高。蟹足腫常見於皮膚傷口,如暗瘡、蚊咬或燙傷,尤其張力大、容易牽扯的傷口位置。逾半出現在耳朵,包括 穿耳後,傷口出現疤痕增生,其餘在前胸或背部。注射疫苗的針口也容易有蟹足腫,在臨床治療上很常見。

穿耳人士中約3%會出現蟹足腫,部份人即使未有傷口發炎,也會在穿耳一段時間後出現蟹足腫。陳東飛表示,蟹足腫不會致命,但會影響外觀,部份人會有痕癢、 疼痛等不適,但事前難以預防,「穿耳之前最好睇嚇自己同家人係咪有過蟹足腫,如果自己身體已經有,穿耳之後有嘅機會就好大」。在手術傷口使用除疤膏或除疤 貼,也有助預防蟹足腫。

切除手術復發風險高


及早正確處理蟹足腫,也可避免對生活造成影響,惟不少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他表示,常見誤解包括與處理傷口不當有關,或有傷口時無戒口,如常吃雞蛋、海鮮 致傷口不正常癒合等。他強調,消毒傷口可減少發炎風險,但非直接預防蟹足腫的方法。飲食會增加出現蟹足腫的風險,也無科學研究證實。

不少患者誤以為蟹足腫「無得醫」,又或會自行康復,最後令蟹足腫變得越來越大,影響外觀。他表示,於蟹足腫出現初期求診,可透過定期注射類固醇等方法,令 疤痕組織變小變軟,有機會根治。另外,有人誤以為用外科手術將蟹足腫切除就可以一了百了,但手術也會帶來傷口,或會令疤痕進一步增大,復發風險高達九成以 上。

現有較新治療蟹足腫的「合併療法」,先以冷凍治療用低溫破壞蟹足腫的增生組織及血管,再配合壓力治療,即佩戴壓力磁石耳環,壓迫耳部的相關微絲血管。每天 佩戴至少12小時,為期約半年至一年,以減少疤痕增生,預防復發。他表示,今年已為超過10名病人進行上述療法,暫無人復發。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下)






Case 1:打耳洞打出事
30+歲的王小姐反起右耳尖背後,展示仍紅色一撻的皮膚患處說:「未治療前,這位置其實有粒尾指甲大小的疤痕增生,在右耳背凸起一粒瘡咁,硬硬紅紅的,間中會痕,通常吃辣後就最痕。」這皮膚問題,一切源於她 7 年前在耳尖位置打耳洞。「我之前左右耳的耳珠穿耳洞都沒事,直至打右耳尖這位置,開初第一年有戴耳環也沒事的,後來不想戴脫下了,隔年就發現個耳洞有點塞住咗,然後慢慢有硬硬哋的肉芽長出來填滿了個洞。」

眼見耳尖撻疤一年大過一年,曾多次求醫的她,過去都是給建議做手術切除,但因為次次醫生都話「不保證一定唔再生」而作罷,直至得悉有混合療法,她去年 7 月才敢放膽一試接受治療,論治療痛度,曾生育的她表示:「跟生仔十級痛比,局部麻醉做的冷凍治療連千分一咁痛也沒有,手術後我最多是覺得有點腫脹微痛,連一粒止痛藥都沒吃過。」不過,其傷口就滲血了近 1 周,待 1 個月後才結痂甩脫,後覆診再要跟進打了一支類固醇針,亦要配合佩戴壓力耳環,每日戴數小時戴了幾個月。「至今療程完成晒,患處顯得平坦得多,亦退紅了,自覺外觀正常多了。」

Case 2:由 3 粒暗瘡到大撻疤
初見 43 歲楊先生胸口咁大範圍的疤痕組織,我以為他受過大創傷,但原來一切都只是由 3 粒暗瘡開始。


「大約 10 年前,我鎖骨對下胸口位置生了 3 粒類似暗瘡的瘡仔,有紅有發炎,到埋口後就慢慢增生出紅色、凸起的疤痕組織,本是零零碎碎一點一點芝麻咁細的,但愈增生愈大撻就拼合成粒糖,甚至漸漸變到個光酥餅咁大,部分位置厚度更是有成份西多咁厚。」


睇見愈紅愈大撻又痕,知驚的他當然中西醫不停睇。「阿媽開頭仲話係咪熱毒,但睇中醫飲中藥一樣清唔到,睇西醫就多數都是給消炎藥和藥膏,都沒大作用。後來試過睇皮膚科打類固醇針,逐撻位置作皮上注射,打完是可以撫平返疤痕的,但功效維持得 1 個月,過後患處又會增厚返又痕過。」基於醫生意見多是「手術切除後可能增生速度更快」,他在無計可施下,近年都只能用忍字訣來面對。「問心,你話咩肉酸我都唔理啦,這撻疤對我最大的困擾是痕,尤其下午 4 時至 7 時這段時間,我很多時都覺得很痕,有時都痕到影響工作情緒。」


做冷氣工程的他,有時手腳都會整損,本身亦有戴耳環、右臂又曾紋身,這些位置傷口都無事,係胸口撻疤會咁大件事,原因無人知點解,但當前年 7 月他知悉有混合療法,完成療程至今患處終於有大改善。「我因為範圍大又分散,分了 3 次進行冷凍治療,之後再跟進 9 個月的類固醇針劑治療,至去年 7 月起至今,我都仍在穿壓力衣,除了沖涼我一日穿超過 23 小時,現在患處都已平了淡色了,最重要是不用手按已基本不會痕癢,只部分位置觸摸起來仍有痕感,相信再多穿一段時間壓力衣會再有進步。」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上)

蟹足腫,驟耳聽來不知其所指,實情這病稱很具象,因患者疤痕組織會似蟹足般伸展開去,才由此得名。這病出晒名難醫,即使手術切除,疤痕組織再生得更大嚿者大有人在。幸好,最近終於有新的混合療法,令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蟹足腫(Keloid)一症,名堂多的是,正式學名叫瘢瘤,國內醫學文獻會寫成疤痕疙瘩,廣東人又多數會很「哩民」的稱之為肉芽,但總的而言,都是在指一種「有嘢突出來」、又紅紅腫腫的疤痕組織異常增生症狀。


單純切除 9成復發

外 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在身體任何位置都有可能發病,一般臨床以胸口、背部、膊頭及耳仔等部位為常發病位。此症病因未明,只知跟體質遺傳因素有關, 加上變數多的是,例如同樣在耳仔打耳洞,病人可能打耳珠無事,但給耳尖打耳洞後就有疤痕組織增生凸出一粒肉,所以病人很多時已求診過很多醫生,除了家庭醫 生、皮膚科,生在耳仔的也可能會睇耳鼻喉科,生在臉部的又會睇整形外科。「但建議的處理方法,通常也莫衷一是,例如部分會主張手術切除、做放射性治療,甚 至注射化療藥入疤痕組織等療法,而要數最多人聽過的建議,一定是唔好搞佢,因為怕愈搞可能愈大撻疤。」

對於此說,陳醫生強調如用不適當方法處理,的確有可能令疤痕組織擴散,特別是外科手術切除又沒配合輔助治療者,更有 8 9 成機會復發,且再生的疤痕組織多數會更大撻。「說實話,暫時醫學上仍沒有一個方法可以醫好晒此症,只是隨着研究推陳,綜合治療經驗發現進行混合治療的療效會最好,控病效果遠較單純用一種療法理想。」


冷凍原理古法新用

最新的混合療法取向,選取醫學上已應用近 30 年的冷凍治療,再輔助配合類固醇及壓力治療,整個療程較長以「年月計」,但觀察所見,依從性強的病例,經此三合一療法,復發率可降至低於 5% 以下,且論治療安全性,遠較前文提及的各種單一療法都高。
「醫學上運用液態氮作冷凍治療,早用於治療表面皮膚病變如疣,利用冷凍令患處細胞壞死後可甩脫。用在蟹足腫的冷凍治療,其實經過改良新用,因為此症問題不在皮膚表面,而是在真皮層。」

簡 單理解,皮膚分為表皮層(即角質化細胞),表皮層再深入就是真皮層,內有纖維細胞、骨膠原、骨膠蛋白、神經綫、毛囊等組織,蟹足腫的病源位置正正就是在真 皮層。「故論治療效果,經改良後可直接去到真皮層的冷凍治療,會有效過只在表皮層做切除。而蟹足腫的冷凍治療會是透過特別的針頭,穿過疤痕組織進入真皮層 來進行,期間針內運行的液態氮可令針外疤痕組織處於一個急速冷凍狀態,最低溫度可以去到零下 50 60 度,藉此低溫破壞患處組織,使之慢慢萎縮,大部分疤痕組織都有縮小 50% 80% 的效果。」

先 旨聲明,冷凍治療的目的是將疤痕組織的細胞冷凍至壞死,故治療就算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基本仍會感覺一定程度痛感。而治療後身體第一個反應是:腫,尤其 治療後當晚會最腫,患處可以腫到類似灼傷起水泡的狀態,傷口亦會流血水會痛,必須注意傷口護理清潔以防感染,這階段約維持 1 2 周,患處疤痕組織才會慢慢收縮。基於單純做冷凍治療,部分病人仍會復發,陳醫生指大部分個案都會建議配合輔助治療,包括注射 2 3 次類固醇針劑,以及患處若能配合再要做壓力治療(建議約 6 9 個月),有需要可尋求職業治療師協助度身訂造壓力衣,進一步減低疤痕組織再異常增生的機會。「壓力治療長短因人而異,理論上愈長效果會愈好,就是患處在耳仔,現亦有已經改良的壓力耳環可配合使用,臨床亦以依從性較強的病例,療效較理想。」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下)





Case 1:打耳洞打出事
30+歲的王小姐反起右耳尖背後,展示仍紅色一撻的皮膚患處說:「未治療前,這位置其實有粒尾指甲大小的疤痕增生,在右耳背凸起一粒瘡咁,硬硬紅紅的,間中會痕,通常吃辣後就最痕。」這皮膚問題,一切源於她 7 年前在耳尖位置打耳洞。「我之前左右耳的耳珠穿耳洞都沒事,直至打右耳尖這位置,開初第一年有戴耳環也沒事的,後來不想戴脫下了,隔年就發現個耳洞有點塞住咗,然後慢慢有硬硬哋的肉芽長出來填滿了個洞。」


眼見耳尖撻疤一年大過一年,曾多次求醫的她,過去都是給建議做手術切除,但因為次次醫生都話「不保證一定唔再生」而作罷,直至得悉有混合療法,她去年 7 月才敢放膽一試接受治療,論治療痛度,曾生育的她表示:「跟生仔十級痛比,局部麻醉做的冷凍治療連千分一咁痛也沒有,手術後我最多是覺得有點腫脹微痛,連一粒止痛藥都沒吃過。」不過,其傷口就滲血了近 1 周,待 1 個月後才結痂甩脫,後覆診再要跟進打了一支類固醇針,亦要配合佩戴壓力耳環,每日戴數小時戴了幾個月。「至今療程完成晒,患處顯得平坦得多,亦退紅了,自覺外觀正常多了。」


Case 2:由 3 粒暗瘡到大撻疤
初見 43 歲楊先生胸口咁大範圍的疤痕組織,我以為他受過大創傷,但原來一切都只是由 3 粒暗瘡開始。


「大約 10 年前,我鎖骨對下胸口位置生了 3 粒類似暗瘡的瘡仔,有紅有發炎,到埋口後就慢慢增生出紅色、凸起的疤痕組織,本是零零碎碎一點一點芝麻咁細的,但愈增生愈大撻就拼合成粒糖,甚至漸漸變到個光酥餅咁大,部分位置厚度更是有成份西多咁厚。」


睇見愈紅愈大撻又痕,知驚的他當然中西醫不停睇。「阿媽開頭仲話係咪熱毒,但睇中醫飲中藥一樣清唔到,睇西醫就多數都是給消炎藥和藥膏,都沒大作用。後來試過睇皮膚科打類固醇針,逐撻位置作皮上注射,打完是可以撫平返疤痕的,但功效維持得 1 個月,過後患處又會增厚返又痕過。」基於醫生意見多是「手術切除後可能增生速度更快」,他在無計可施下,近年都只能用忍字訣來面對。「問心,你話咩肉酸我都唔理啦,這撻疤對我最大的困擾是痕,尤其下午 4 時至 7 時這段時間,我很多時都覺得很痕,有時都痕到影響工作情緒。」


做冷氣工程的他,有時手腳都會整損,本身亦有戴耳環、右臂又曾紋身,這些位置傷口都無事,係胸口撻疤會咁大件事,原因無人知點解,但當前年 7 月他知悉有混合療法,完成療程至今患處終於有大改善。「我因為範圍大又分散,分了 3 次進行冷凍治療,之後再跟進 9 個月的類固醇針劑治療,至去年 7 月起至今,我都仍在穿壓力衣,除了沖涼我一日穿超過 23 小時,現在患處都已平了淡色了,最重要是不用手按已基本不會痕癢,只部分位置觸摸起來仍有痕感,相信再多穿一段時間壓力衣會再有進步。」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