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無創甲狀腺癌篩查 準確度高達九成九

頸部無故出現硬塊,難免令人憂慮,最擔心是患上甲狀腺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甲狀腺癌在2014年錄得795宗新症,當中648人為女士,在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名第五。為了有效識別高危的甲狀腺結節,香港早前引入了全球首個「甲狀腺超聲波電腦輔助偵測系統」(簡稱CAD),有助安全快捷地揪出早期甲狀腺癌,提升治愈機會。

甲狀腺屬內分泌器官,作用是控制新陳代謝、生長速率及調節身體機能。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透露,在香港每3個成年人,就有1個有甲狀腺結節問題,絕大部分是良性,只有約5至10%是惡性。「良性結節即俗稱的「大頸泡」,若體積不大,對身體無影響,只需定期觀察。但如果是惡性,即甲狀腺癌,會主張切除。早期患者透過手術和電療,逾九成可以治愈。」

傳統診斷有一定局限


要判斷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抑或惡性,主要是透過觸診及超聲波檢查,如有懷疑就需要抽組織化驗。抽針檢查是目前醫學界用來判斷甲狀腺癌的黃金標準,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有可能刺不中,出現假陰性;即使刺中,也有約15%機會出現不確定性的結果。

「如果病理報告模稜兩可,病人會好困擾,有些會選擇再抽,也有病人因為太擔心寧願做手術切除。但假如最終證實是良性,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損害,代價是失去一半甲狀腺組織和會留低疤痕。」陳醫生說。

電腦輔助準確率99%

為提升診斷的準確度,由台灣引入的「甲狀腺超聲波電腦輔助偵測系統」,是全球首個及唯一一個獲美國FDA和歐盟CE核准,用於診斷甲狀腺結節的非侵入性檢查技術。使用時只需輸入甲狀腺超聲波影像,系統便會根據結節的形狀、大小、特徵,鈣化點、血流及血管分布情況等進行量化分析,快至幾分鐘,便可計算出腫瘤是良性或惡性的機會率,準確度高達99%。

陳醫生指電腦分析的好處是全面而客觀,精準度比人的肉眼清楚,出現假陰性的機會接近零!臨牀研究顯示,系統不只有助篩檢早期的癌細胞,更可減少60%良性結節的抽針檢查,從而降低檢查風險與醫療開支。

「系統只是作為輔助,不能完全取代抽針檢查。若分析結果顯示結節是惡性的機會佔多,仍需要進一步抽組織化驗,才能確診。」陳醫生補充說。

陳東飛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7%84%A1%E5%89%B5%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7%AF%A9%E6%9F%A5-%E6%BA%96%E7%A2%BA%E5%BA%A6%E9%AB%98%E9%81%94%E4%B9%9D%E6%88%90%E4%B9%9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治療蟹足腫首重醫患溝通



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學名「瘢痕疙瘩」,Keloid),是外科專科不時接觸到的病症。 這類增生性疤痕雖然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但隨著腫塊不斷增大,不只影響外觀,亦有可能出現痛楚及痕癢等症狀,對患者造成很大困擾。

蟹足腫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惟很多患者一開始都忽略了問題的嚴重性,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少人更對蟹足腫存有誤解,以為無法可醫; 或是試過個別方法無效,便放棄接受治療,令問題愈趨嚴重。

事實上,現今醫學昌明,幾乎任何疾病都有方法治癒。分別在於有些疾病難以透過單一治療徹底治癒,須採用綜合性療法提升治療效果。就如疤痕治療,臨床證實很多不同方法都能有效改善,只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配合跟進治療,絕大部分的蟹足腫患者,尤其是早期階段個案,治療效果都相當理想。

對於坊間不時聽到有患者抱怨疤痕治療效果不理想,其實治療能否達到成效,關鍵在於醫患之間有無足夠溝通,以及患者有否遵從醫生指示按時覆診。例如有不少蟹足腫的早期個案,注射完一兩次類固醇針,覺得情況改善了就停止接受治療,此舉有機會令疤痕組織再度活躍增生。而患者亦會誤以為治療方法無效,導致病情惡化,於是更加抗拒接受治療。

所以無論面對任何疾病,在制訂治療方案前,除了醫生需要向患者清楚講解治療的方法、目的、所需時間或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外,患者亦應該多聽多問,了解治療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就如注射類固醇治療早期蟹足腫,必須每月定期注射,直到疤痕組織完全穩定,不再增生方可停藥。
雖然目前醫學界仍未能找出蟹足腫的確實成因及預防方法,但只要盡早求診和接受治療,依然可透過不同的治療方法有效改善。最重要是治療期間緊記按時覆診,讓醫生可因應病情進展調校合適的療程,進一步減低復發風險。






參考資料: http://genesis-surgery.com./keloid-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