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內窺鏡手術治多汗



一般人在炎熱或心情緊張時會冒汗,但有些人即使在正常狀態下亦會不斷冒汗,稱為「多汗症」。現時有1%至4%人患多汗症,有患者受腳汗困擾,不能穿涼鞋,一日需更換3至4次襪,買鞋前更需先在家洗腳,否則濕覑腳試鞋造成尷尬。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多汗症沒有健康危險,若覺困擾,可用止汗劑或手術等方法治療。


多汗沒有健康危險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流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身體產生大量熱能時,例如劇烈運動後,體溫上升,身體會透過流汗把熱量從皮膚散發出,讓體溫下降回復正常,情緒及神經緊張程度亦會影響流汗量。流汗量沒有「正常」標準,若認為多汗影響生活,便應求診。

陳東飛說,現時有1%至4%人患多汗症,東南亞地區較普遍,多汗症患者中逾九成是過多手汗,當中有約半同時有多腳汗及腋下多汗,另一成患者只有單純的多腳汗及腋下多汗。多汗症的成因是調節汗水分泌的交感神經線過於敏感。

陳東飛續說,多汗症患者可先接受非手術性的治療,包括局部乾燥劑或肉毒桿菌素等。若仍受多汗困擾,有多手汗者可考慮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約半患者接受手術後雖手汗有改善,但會出現補償性出汗問題,當中大多是較多腳汗,故可接受內窺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另外單純多腳汗者則可直接接受這項手術。

以內窺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治多腳汗在歐美較普及,近期才引入本港,價格6至7萬,需時約2.5小時,需全身麻醉。陳東飛表示,手術會把夾置於腰部的第三及第四節交感神經結,以中止神經信號傳送,男士有射精異常的風險,但此風險極低且全球未有案例。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微創切除神經可治手腳多汗



實習記者吉澤宇報道:流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無故大量出汗,卻會引起很多社交上的尷尬問題。對於一些普通止汗劑都解決不了的多汗症,可透過新的微創手術解決。


根據統計,現時本港每一百名人士中,有一至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多汗症問題。香港精研微創外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現時已經有了解決手汗、腳汗的微創治療的新方案,汗腺的分泌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當中影響出汗多少的因素,除包括高溫外,還包括當事人的情緒、活動狀態及神經緊張程度等。


陳東飛表示,手汗的治療可分為手術及非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多會先接受非手術性的治療,包括使用局部乾燥劑或在患處注入肉毒桿菌素等,不過這種效果只是暫時性。至於治療手汗的手術,常見的是「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胸交神經位於頸椎旁邊,其一作用為控制上肢排汗,手術利用內視鏡經胸部小孔切口進入胸腔,切除胸部的交感神經,將胸部交感神經第二至五節夾住,手術需全身麻醉進行,適用於最嚴重的手汗患者,亦可治療腋臭,手術費大概是五萬至六萬。至於處理腳汗問題可分為兩種:第一,同時伴有手汗問題人士先考慮接受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如無改善或出現補償性出汗問題,可考慮接受窺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第二,單一腳出汗問題可直接接受內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


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治療手汗後,「補償性多汗」是身體的代償反應,指身體將本應手部排出的汗水經其他位置的汗腺排出,導致該部位出現多汗問題。若多汗問題在腋下,可能還有機會補救,因為手汗是第二對交感神經,腋下是第三對交感神經,手術時可一併燒灼。若出汗問題在背部及大腿或足部,則過往並無辦法處理:交感神經一經切除,便不可能重新駁回。足部的交感神經來自腰部第三及第四節交感神經,治療腳汗手術是通過手術將該兩節交感神經結切除,手術費約六萬至七萬元。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激光割包皮少血少痛







割包皮是很普遍的手術,但傷口流血問題嚴重,護理傷口亦比較麻煩,病人會感到非常痛楚。本港今年引入激光割包皮新技術,切割同時止血,故流血量非常少,亦把神經封閉,大大減少痛楚,至今有三十多個病人接受過激光割包皮手術,效果良好,惟手術費比傳統方法貴一倍,約為七千元。


為甚麼要割包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包皮是遮蓋陰莖頂部龜頭的鬆軟皮膚皺摺,末端有開口排尿和射精。在嬰兒時期,包皮不能翻開以保護龜頭;到小學階段,男孩子的包皮可以翻開,露出龜頭,否則便屬於包皮過緊,需要做手術。


傳統手術有併發症風險

陳稱,部分成年男性多年來飽受包皮過緊困擾,引起發炎或性生活問題,但有錯覺以為割包皮是小孩子手術,覺得尷尬而拒求醫。他指出,有七十歲長者亦因包皮發炎而割包皮。

陳又說,傳統割包皮手術以手術刀或剪刀切除過長包皮,流血很多,約有百分之一病人有出血併發症,需再入院做手術。病人在手術後會感到非常痛楚,並要連續多日清洗傷口。

陳指出,激光手術已有幾十年歷史,應用於割雙眼皮、粉瘤及痣等,直到八九年,新加坡有醫生應用於割包皮。他在今年初引入激光機,開始做激光割包皮手術,至今有三十多人接受過手術,效果良好。

陳表示,激光割包皮的優點是傷口精細,美容效果良好,而且切割同時止血,流血非常少,傷口用可吸收的線縫合後包紮好,翌日便可拆敷料,不用拆線和洗傷口,病人休息一兩天後便可上班上學。他又指激光手術只需二十分鐘,比傳統的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快。


妻陰道炎揭夫包皮藏菌

三十八歲的陳先生的妻子經常陰道發炎,醫生認為可能是陳包皮過長藏有細菌,行房時傳染妻子引致發炎。陳先生於是接受激光割包皮手術,他說手術後翌日拆紗布後可以洗澡。他在星期五接受手術,星期一已可如常上班。




參考資料: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激光割包皮20分鐘完成




男性發現包皮過長,不少都以為進行手術,都需要冗長的開刀及康復時間,影響正常生活。有外科醫生指,使用激光進行割包皮手術,整個過程只需約一小時,更可減低手術後的痛楚,不出三四天便可返工返學。建議有計畫結婚的市民,可進行婚前檢查,因包皮過長,不單有機會影響婚姻性生活,更有可能令另一半的性器 官受細菌感染。

   
包皮過長影響性生活
外科醫生陳東飛指,男性包長若過長或過窄,雖不至影響生育,但有機會影響正常性生活;亦會滋生細菌,在進行性行為時,傳染到女性性器官內,有機會令她們因而受感染,出現如痕癢、發炎等病徵。病人陳先生就曾遇到此情況,與太太結婚七年,有正常的性生活,但太太的性器官不時出現痕癢,時好時壞。及後雙方均 進行檢查,才發現問題在陳生身上。
 
陳東飛指,細菌容易留在包皮上,經手術可減少對伴侶的影響,回復正常性生活。他續指,若選擇使用激光割包皮手術,接受局部麻醉後只需要二十分鐘便能完成,手術好處是利用激光切割,令傷口神經立即被切斷,減少流血及術後痛楚,而且使用人造膠布,一周內不用洗傷口並完會瘉合,術後三四天已行動自如。






參考資料: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可怕的乳癌 (二) 乳癌,乳癌檢查




乳癌檢查

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月作自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病變,而早期乳癌治愈的機會相當高的。乳癌檢查的方法亦很多也並不 費時,例如:在鏡前,細心觀察乳房形態和 大小有沒有變化,凹陷或乳頭有沒有分泌物流出。淋浴或仰床時,用手指輕壓乳房及周圍包括腋下有沒有硬塊。而最合適檢查的時間是每月經期後的兩三日,停經後 的女性也要不間斷的檢查及曾接受乳房切除的女性,也需要每月檢查另一側乳房,以防復發。



除了自我檢查外,三十歲至四十歲的女性可隔年見醫生檢查乳房,如四十歲以上或有近親曾患乳癌則最好每年都見醫生進行乳癌檢查。而四十歲至五十歲的女性可隔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一次,五十歲以上則應每年一次。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可怕的乳癌 (一) 乳癌,乳癌成因




乳癌在香港愈來愈普遍,是繼腸癌及肺癌後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而主要乳癌成因是乳腺細胞異常地增生,患者以女性為主,但並非婦女獨有的癌症,男士亦同樣有機會患上的。

女性的乳房組織是由多塊乳葉組成,乳葉又再分乳小葉,並有一連串的乳腺管,從乳葉伸展至乳頭。 乳癌最普遍病發於乳腺管,其他位置如乳小葉及乳頭也會出現。

乳癌會侵襲身體的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肺骼,肺部,肝髒,大腦等,及早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的。


乳癌成因

在 香港平均每23名女性就有一名曾經患上乳癌,患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而上升,然而近年患者卻有年輕化的趨勢。另有百分之五與遺傳基因有關,如你曾有家族成 員患有乳癌,你出現乳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的;而一些荷爾蒙影響如:從未生育或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又或早於11歲或之前來經或遲於55歲以後才停經及停 經後肥胖等,這些都會令風險増加的。(續)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胃扭轉怪病迅速奪命



不少 人 經 常 有 胃 痛 的 毛 病 , 胃 痛 時 胃 部 有 如 「 作 反 」 , 出 現 作 嘔 難 嚥 , 若 食 藥 亦 未 能 根 治 , 可能 患 上 胃 部 不 尋 常 扭 曲 的 罕 見 病 症 「 胃 扭 轉 」 。 有 外 科 專 科 醫 生 表示 , 扭 曲 的 胃 部 會 出 現 堵 塞, 病 者 進 食 時 「 唔 落 膈 」 , 嚴 重 會 令 胃 部 「 無 血 到 」 而 壞 死 , 須 於 六 小 時 內 動 手 術 將 胃 部 固定 , 否 則 會 因 「 胃 穿 」 引 致 腹 膜 炎 , 死 亡 率 高 達 五 成 。


外 科 專 科 醫生 陳 東 飛 解 釋 , 人 的 胃 部 與 脾 、 肝 及 橫 膈 膜 等 組 織 均 有 韌 帶 連 接 , 以 固 定 胃 部 的 位 置 , 若 韌帶 出 現 鬆 弛 等 問 題 , 胃 部 便 會 不 受 控 以 一 百 八 十 度 、 或 更 大 幅 度 扭 曲 , 造 成 胃 扭 轉 。 他 說 ,大 部 分 病 者 年 齡 介 乎 二 十 至 五 十 歲 , 三 分 之 二 個 案 無 確 實 成 因 , 小 部 分 人 則 是 因 先 天 性 橫 膈膜 缺 損 , 或 曾 做 器 官 切 除 手 術 令 體 內 腹 腔 空 間 過 大 所 引 致 。 病 者 以 胃 部 左 右 反 轉 的 情 況 最 為常 見 , 部 分 病 人 則 是 胃 部 上 下 反 轉 。


照胃鏡亦難發覺

陳 又 稱 , 胃 扭 轉 可 分 慢 性 或急 性 兩 種 , 慢 性 病 人 胃 部 會 間 歇 性 扭 轉 , 然 後 自 行 回 復 原 位 , 令 病 者 久 不 久 出 現 胃 痛 ; 若 發作 後 胃 部 不 能 「 返 轉 頭 」 , 就 會 變 成 急 性 , 需 馬 上 動 手 術 治 理 。 目 前 病 者 多 以 腹 腔 鏡 手 術 診治 , 以 微 創 方 式 固 定 胃 部 於 腹 壁 及 橫 膈 膜 的 位 置 , 經 手 術 治 療 後 九 成 病 人 不 會 復 發 , 術 後 翌日 已 可 進 食 。

胃 扭 轉 並 不常 見 , 陳 東 飛 指 行 醫 十 多 年 亦 只 處 理 過 三 宗 個 案 , 估 計 每 年 公 立 醫 院 只 有 一 宗 新 證 。 不 過 ,他 稱 , 由 於 胃 部 「 翻 來 翻 去 」 , 病 人 照 胃 鏡 亦 未 必 可 發 現 , 需 以 鋇 餐 檢 查 才 可 確 診 , 相 信 患病 人 數 被 低 估 。


「 脹 到 好 似 有 」


四 十 多 歲 的 陳 女 士 自 四 歲 受胃 痛 問 題 困 擾 , 曾 試 過 洗 腸 、 食 胃 藥 等 治 療 方 法 , 卻 未 見 效 , 至 本 年 初 急 性 嚴 重 胃 痛 , 「 痛到 面 都 黑 , 個 胃 脹 到 好 似 有 咁 , 真 係 好 驚 」 。

其 後 經 轉 介 至 外 科 , 才 診 斷 患 上 胃 扭 轉 , 遂 馬 上 作 微 創 腹 腔 鏡 手 術, 穩 定 胃 部 位 置 。 「 依 家 胃 痛 問 題 無 晒 , 終 於 識 得 餓 的 感 覺 , 食 時 覺 有 落 胃 , 係 之前 從 未 試 過 」 。





參考資料: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頸腫「結節」免開刀 加熱「焗死」病灶

 陳東飛指,整個過程只需短短數分鐘,壞死組織會被機體吸收。 陳廣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廣盛)若你的頸部無緣無故出現不尋常的局部腫脹,就有可能患上甲狀腺結節。以往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方法只有開刀或以微創內窺鏡切除甲狀腺,但最近有外科專科醫生引入射頻消融技術,透過高溫加熱令該病灶組織局部壞死,保留患者的甲狀腺。

甲 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病,全港約有一半人口患有甲狀腺結節,但絕大部分患者的結節體積較小,無法看到或觸摸到,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不過,亦有部分患者的 結節會出現腫大,若壓迫喉嚨、氣管或食道,分別會造成聲音沙啞、呼吸不順和吞嚥困難,影響日常生活。亦有少數患者的結節可能為惡性,即甲狀腺癌。

現 時,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方式一般為傳統切除手術及微創內窺鏡或機械臂切除手術。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以上的治療方式,無可避免要切除甲狀腺,而且即使是微 創手術,都會有一個約1厘米至3厘米的小傷口。陳東飛表示,他在今年年初引入了射頻甲狀腺技術,可治療結節之餘,又可保留患者的甲狀腺。

陳 東飛解釋,有關手術是醫生先於甲狀腺結節位置進行局部麻醉,將射頻細針穿刺入病灶內,透過高溫加熱令該病灶組織局部壞死,整個過程只需數分鐘,壞死組織會 被機體吸收。相比傳統治療方式,大大減低了風險之外,傷口亦只有1毫米至2毫米。他指出,至今有3名病人曾接受有關治療,患者的腫瘤普遍都在一個月後縮細 近半。但國外曾有病人接受手術時,因射頻過熱而令甲狀附近皮下組織出血。



 
 
 
參考資料: paper.wenweip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