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什麼是疤痕增生(瘢瘤)?

有沒有試過穿耳後,耳珠長出紅腫的肉芽;又或者肩膀傷口出現如腫瘤般的組織增生,擴散至疤痕以外,引起痕癢及痛楚?以上的肉芽及腫瘤可稱為瘢痕 (Keliod),是由疤痕組織增生而成,無論是大小傷口,均有機會出現。由於瘢瘤會有礙外觀及引起身體不適,新一代的冷凍疤痕治療法 (CryoShape),能有效縮小瘢痕瘤,透過針管注入液態氮,增生組織會很快被冷凍壞死及脫落,較以往疤痕治療方法優勝。

 

瘢瘤形成的原因

雖然醫學界仍然未能確實找出瘢瘤的成因,但遺傳及種族的因素亦會大大增加出現瘢瘤的機會。在遺傳方面,部分疤痕患者的近親亦同樣長有瘢瘤,有的更可能相隔數代出現。而在種族方面,非洲人最常患上瘢瘤,其次為亞洲人,白人則較少患有。

 

我有瘢痕嗎

與前所述,無論是大小傷口,小如暗瘡、水痘、穿耳、抓傷、蚊叮蟲咬或注射卡介苗,大如創傷及燒傷等,均有機會出現瘢瘤,故此切忌因傷口較小,便掉以輕心。有別於疤痕,瘢瘤不會隨時間減淡及撫平,相反疤痕組織會在傷口上或傷口發炎後增生,有的更會延伸至疤痕以外範圍。

瘢瘤顏色多為粉紅、紅或紫色,呈拱形及凸出。一般情況下,受影響位置會出現痕癢、腫脹、繃緊,而部分較大體積的瘢瘤,除了影響外觀外,更會引起痛楚。

 

哪些位置較易出現瘢痕?

瘢瘤較易在背部、胸部、耳珠及肩膀的傷口位置出現,醫學界研究估計此情況疑與該部位的成纖維細胞不受控有關;而下巴位置亦有機會出現疤痕增生。










參考資料: http://keloid.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甲狀腺結節診斷



甲状腺结节诊断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位於頸部的底部的腺內形成硬塊。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不是有害的,不需要治療,有的可能是大到足以引起不適,呼吸或吞咽。在案件只有一小部分是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結節或整個甲狀腺已被刪除。


診斷
甲状腺结节诊断 
由於甲狀腺結節通常是這麼小,你不會遇到任何症狀,就醫是必要的,當您遇到任何腫脹的頸部或有呼吸困難或吞咽。


醫生會先進行身體檢查,以觀察你的甲狀腺腺體運動診斷問題。驗血也將做檢查你的身體甲狀腺激素水平,甲狀腺結節的存在可以刺激生產這種激素。如果甲狀腺激素水平都很高,醫生可能會進行超聲觀察結節的形狀和結構。

以確保該結節是不是癌,醫生也可進行細針抽吸(FNA)活檢,其中細胞的樣品被收集來區分細胞是否是良性還是惡性。醫生也可能建議,其中放射性碘注入貴要靜脈,以評估如何做好甲狀腺是否正常甲狀​​腺掃描。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陰莖繫帶問題

陰莖繫帶是位於陰莖下方正中部位連接龜頭與陰莖體的一條皮褶,又稱為包皮繫帶,作用是在陰莖勃起時起固定作用。

由於每個人的陰莖發育情況不同,包皮繫帶的長短和鬆緊度也不同。
 
症狀
 
包皮過長及有陰莖繫帶短的男性,在陰莖勃起時,因繫帶未能適應陰莖的長度而使陰莖向下彎曲,影響性交。
一般在性興奮狀態下,特別是當達到性高潮時,陰莖勃起的長度、硬度及粗度均達到最大值,此時,繫帶就會發生斷裂或撕裂;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往往會造成男性勃起或性交時疼痛,如包皮繫帶出現反覆撕裂出血,不僅會大大降低性樂趣,而且還會影響抽動的幅度、頻率和力度,難以激起射精中樞的興奮,令射精過 程不容易完成;疼痛還會限制勃起而無法完成性交。
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理,將造成心理性性功能障礙,性慾下降,勃起不堅,甚至陽痿。
 
注意事項
 
若發現陰莖繫帶過短或畸形,應盡早作矯正手術,以免造成性功能障礙
性生活時,男方不應用力過猛、過急或粗暴,以免加速導致撕裂
萬一在性生活中發生了繫帶撕裂,應及時就醫
 
解決方
 
包皮繫帶過短多發生於包皮過長的人身上,將包皮上翻後,可見到短縮的陰莖包皮繫帶,而施行包皮環切術之同時可採取鬆解延長短縮的陰莖繫帶的方法, 致良好效果,手術後可正常勃起,而且對因包皮繫帶過短所造成的性功能障礙得到緩解和治療。偶然也有男性屬包皮正常,但陰莖繫帶過短的,都可施行這方法解決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醫療新技術 微波除汗(下)

叮死汗腺

皮膚上有多種分汾腺,包括外分泌腺(Eccrine Gland)及頂泌腺(Aporine Gland)等。前者遍布全身,負責制造汗水,調節體溫;後者則主要集中在腋下及下體,產生體味分泌,若分泌過多會形成狐臭。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 的miraDry,屬腋下多汗症的非入侵性治療。原理如下:
(1) 發射微波能量深入真皮與皮下脂肪接口處產生熱能,叮熱汗腺令其萎縮;
(2) 冷凍系統在治療期間運作,確保不會灼傷皮膚。

腋下除臭大法
腋下多汗煩人,最慘是帶來難聞汗臭,若屬輕度,可采用上汗劑;中度或嚴重多汗就可考慮采取效能較持久的治療方法。
 微波 打針 外科手術


 


 

微波

打針

外科手术

原理

利用微波能量,向真皮發射熱能,令汗腺萎縮。

注射肉毒杆菌,阻斷排汗神經末梢的訊息,減少出汗。

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汗腺。

治療需時

約一小時

約10分鐘

1至2小時

療程

1至2次

須定期重打

1次

效能

永久

6個月至1年

永久

費用

$30,000$40,000

$6,000$7,000

$20,000

注:費用為私家診所收費,只供參考。





參考資料: Next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醫療新技術 微波除汗(上)


 
「以往治療腋下多汗症主要靠外科手術切除汗腺,或注射肉毒杆菌,短暫性止汗,但前者有手術風險,後者則必須定期注射。」皮膚專科醫生陳衍裡指出,新近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為非侵入性、以微波能量治療原發性腋下多汗症的儀器miraDry是另一個選擇。


「臨床測試顯示,嚴重多汗症病人在接受兩次治療後,汗水分泌減少逾八成。」陳衍裡醫生補充:「人體有超過四百萬個汗腺,當中只有約2%的腺體位於腋下,所 以就算治療後消除了決腋下汗腺,對整體自我降溫功能影響不大。」不過,陳醫生提醒:「懷孕、哺乳婦女、腋下有發炎均不適宜接受治療;若腋下有痣或疤痕,會 阻礙儀器與皮膚接觸,影響治療效果。另外,病人要有心理准備,治療後腋下會有局部腫脹及疼痛,可能要數周後先消失。」
Kanix在第一次療程後已明顯感到汗量減少。「比以前減了約三、四成汗量,起碼而家行得急,腋下都唔會即刻濕曬。」


同時除臭脫毛
減少出汗,亦令Kanix減少汗臭,「以前大汗,細個又無剃毛習慣,腋下毛發有時會出現一些白色粉末,黏黏的,而且就算點換衫,特別大汗的日子總有汗味,好尷尬。」
陳衍裡醫生表示:「汗腺中有一種叫頂必腺,會分泌異味,形成體臭,療程後令其萎縮,可同時減去汗臭。另外,臨床研究亦發現,療程會令部分毛囊萎縮,同時具有脫毛效果,但脫到幾多就未有數據證實。」
(續)






參考資料: Next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新療法凍死「蟹足腫」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皮膚病變。有外科專科醫生指,臨床上以年輕女性首次「穿耳洞」後,在傷口出 現蟹足腫的情況最常見,不少個案的蟹足腫甚至沿耳洞增生至耳珠位置,嚴重時蟹足腫可大如半個拳頭,垂在耳下,令患者情緒大受打擊。現有針對頑治性蟹足腫的 「合併治療」開始在港應用,能將蟹足腫「凍死」之餘,亦有效預防復發。
 
常見下巴胸臂耳朵

「蟹足腫」指的是受傷後,過度修補的纖維組織所形成突出的疤痕,當突出的纖維組織侷限於原受傷部位時,便會變得又紅又肥又厚,就像張牙舞爪的螃蟹腳。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身體上愈是張力大的位置,愈容易產生蟹足腫,像下巴、前胸、肩膀及手臂、頸部、耳垂、下巴、兩顎、上背部等。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 但對外觀的影響卻可能使病人失去自信。約五成患者的蟹足腫增生位置,發生在耳朵。不少患者是在首次穿耳洞後,發現傷口疤痕增生,蟹足腫甚至可沿耳洞增生至 耳珠位置。


 
引入液態氮注射術

他說,臨床上,過往不少病人選擇直接切除,但刀傷癒合的過程,可能令疤痕進一步增大,而且復發率幾乎為100%。近年本港引入液態氮注射技術,配合特製針 頭,原理是以攝氏零下197度的液態氮通過特製針頭,刺穿並於瘢瘤中心開始急凍,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 ,每次治療可將瘢瘤體積減少一半至三分之二,配合注射及壓力治療,復發機會大減。
 

他又說,今年起,針對頑治耳部蟹足腫的「合併治療」引入本港,原理是以冷凍治療低溫「凍死」蟹足腫後,再以壓力儀器將耳部相關的微絲血管壓迫,形成缺氧狀態,減少疤痕細胞增生,新一代合併治療,可令耳部蟹足腫接近零復發。







參考資料:   www.hkdailynews.com.hk/NewsDetail/index/54674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Cold comfort for fixing unsightly skin condition



People with an unsightly scar tissue condition may benefit from a new combination treatment, says the surgeon who developed the therapy.

The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freezing, can treat keloid an overgrowth of scar tissue that develops around a wound said Tony Chan Tung-fei.

Chan said he started using the technique earlier this year and has treated 10 patients so far. But it is not cheap, at HK$10,000 to HK$20,000 per keloid.


Keloid usually appears on earlobes, arms, shoulders, knees, chest and back. Chan said 30 percent of people will develop it after ear piercing.

Those with a family history are likely to develop keloid. The condition is also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severity of a wound such as scalds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Chan combines cryotherapy with a clip-on magnetic compression earring. Liquid nitrogen of minus 196 degrees Celsius is injected to freeze the scar and impede tissue growth.

This helps to reduce by half or two-thirds the size of the keloid. The earring suppresses capillaries so oxygen is not generated. "There is a 70 percent chance of keloid not recurring with the magnetic compression and cryotherapy. So far no patient has shown signs of recurrence," Chan said.

Patients should wear the earring for eight to 12 hours at a time.

Steroid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keloid but that carries a 90 percent recurrence rate.

Many choose to undergo surgery but during recovery the scar might become larger, he said.

A keloid sufferer, Ms Lo, 27, from Macau, had her ears pierced 10 years ago. A year later, her ear became inflamed.

"I consulted the doctor in Macau and underwent surgery three times but it kept recurring," she said.

"It looked so ugly I covered it with my hair all the time."

Lo started cryotherapy last year and now the swollen part of the ear is nearly flat. She also had steroid jabs to minimize the chance of recurrence.

Since June Lo has used magnetic compression, wearing the earring for four to five hours a day. The keloid has not come back.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thestandard.com.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Surgery Special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