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穿耳可致皮膚病變



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原來穿耳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 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凸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二十七歲澳門居民羅小姐,十六歲那年在左耳耳骨穿洞,傷口組織數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在澳門求醫,醫生 曾三度為她施手術切除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制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懷疑有遺傳性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曾接觸的求診者,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 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 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陳東飛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但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建議初期佩戴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配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the-sun.on.cc/cnt/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忽然長出脂肪瘤須檢驗



如果沒有經過碰撞受傷,身體卻忽然長出腫塊來,一般也會首先擔心的是否惡性腫瘤,但是良性腫瘤也不少,例如脂肪瘤。它表面有點不平滑,摸上去軟綿綿的,卻 不痛不癢。脂肪瘤並不罕見,可生長在身體任何一個部分,例如手及腳、背部,甚至是面部都有機會長出,並可分為良性、低度惡性、中度惡性及高度惡性,當中以 良性最多,且不會由良性轉為惡性。

一般人難以分辨脂肪瘤是否屬於惡性,通常需要靠醫生臨床檢驗,以確定脂肪瘤的屬性,通常長在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肪瘤,大部分屬於良性;如果深入肌肉層,或是在肌肉下的組織,屬於惡性的機會增加。


此外,磁力共振也經常被用作檢查脂肪瘤,它能夠分辨中或高度惡性的脂肪瘤,但對低度惡性脂肪瘤的敏感度較低,患者或需再進行抽取細胞組織,或是切片細胞組織化驗才能確定。
不同性質的脂肪瘤的處理方法並不相同,例如當發現良性脂肪瘤時,可以進行觀察;至於惡性脂肪瘤,無論是低、中或高度惡性,都必須以手術進行廣泛切除,不單只腫瘤本身,連周邊的健康組織也可能需要切掉,因為惡性腫瘤始終有擴散及復發危險,故患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值得一提的是脂肪瘤並不只長在肥人生身上,它的生長與否跟個人肥瘦無關,而且有機會與其他組織,例如神經組織、纖維組織及血管組織交疊在一起,有時也不容 易分類;再說如果發現腫塊在短時間內迅速脹大,有疼痛及麻痹感覺,有可能不是良性脂肪瘤,患者需要接受磁力共振等進一步檢查。


 
 
 
 
新聞來源: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穿耳生肉瘤愈切愈大



愛美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但原來穿耳洞的後果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 示,「蟹足腫」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突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廿七歲的羅小姐為澳門居民,她十六歲時於左耳耳骨穿耳洞,傷口組織幾個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於澳門求 醫,當地醫生先後為她施手術切除三次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 她無奈表示:「我依家覺得打耳洞真係好可怕。」

成因不明 或涉遺傳性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製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接觸過的求診者中,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

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

手術切除 復發率逾90%
他又指,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他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不過,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初期建議戴壓力耳環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佩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新療法凍死「蟹足腫」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皮膚病變。有外科專科醫生指,臨床上以年輕女性首次「穿耳洞」後,在傷口出 現蟹足腫的情況最常見,不少個案的蟹足腫甚至沿耳洞增生至耳珠位置,嚴重時蟹足腫可大如半個拳頭,垂在耳下,令患者情緒大受打擊。現有針對頑治性蟹足腫的 「合併治療」開始在港應用,能將蟹足腫「凍死」之餘,亦有效預防復發。
 
常見下巴胸臂耳朵

「蟹足腫」指的是受傷後,過度修補的纖維組織所形成突出的疤痕,當突出的纖維組織侷限於原受傷部位時,便會變得又紅又肥又厚,就像張牙舞爪的螃蟹腳。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身體上愈是張力大的位置,愈容易產生蟹足腫,像下巴、前胸、肩膀及手臂、頸部、耳垂、下巴、兩顎、上背部等。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 但對外觀的影響卻可能使病人失去自信。約五成患者的蟹足腫增生位置,發生在耳朵。不少患者是在首次穿耳洞後,發現傷口疤痕增生,蟹足腫甚至可沿耳洞增生至 耳珠位置。


 
引入液態氮注射術

他說,臨床上,過往不少病人選擇直接切除,但刀傷癒合的過程,可能令疤痕進一步增大,而且復發率幾乎為100%。近年本港引入液態氮注射技術,配合特製針 頭,原理是以攝氏零下197度的液態氮通過特製針頭,刺穿並於瘢瘤中心開始急凍,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 ,每次治療可將瘢瘤體積減少一半至三分之二,配合注射及壓力治療,復發機會大減。
 

他又說,今年起,針對頑治耳部蟹足腫的「合併治療」引入本港,原理是以冷凍治療低溫「凍死」蟹足腫後,再以壓力儀器將耳部相關的微絲血管壓迫,形成缺氧狀態,減少疤痕細胞增生,新一代合併治療,可令耳部蟹足腫接近零復發。




參考資料:   www.hkdailynews.com.hk/NewsDetail/index/54674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