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腋下開窿 割大頸泡不留痕

頸 部 突 然 腫 脹凸 起 , 一 般 人 稱 為 「 大 頸 泡 」 , 可 能 是 患 上 甲 狀 腺 腫 瘤 , 可 引 起 呼 吸 及 吞 嚥 困 難 , 有 病 者 因未 察 覺 腫 瘤 , 誤 以 為 患 哮 喘 ; 若 不 加 理 會 , 有 機 會 演 變 成 癌 症 。 傳 統 甲 狀 腺 瘤 手 術 會 在 頸 部 留 下 有 如 蜈 蚣 狀 明 顯 疤 痕 , 近 年 引 入 本 港 的 微 創 手 術 , 只 須 於 乳 暈 或 腋 下 開 數 個 小 洞 , 直 接 通 向 頸 部 切 除 腫 瘤, 術 後 接 近 無 疤 痕 , 但 不 適 用 於 過 大 的 腫 瘤 。

外 科 專 科 醫 生 陳 東 飛 指 , 「 大 頸泡 」 只 是 籠 統 名 稱 , 當 中 大 多 數 也 屬 甲 狀 腺 瘤 , 暫 時 未 知 該 症 成 因 , 患 者 以 女 性 為 主 , 男 女 比 例 約 一 比 七 。 該 症 頗 為 常 見 , 幾 乎 每 星 期 也 有 一 至 兩 宗 個 案 。 大 部 分 個 案 的 腫 瘤 體 積 介 乎 一 至 二 厘 米 , 但 也 見 過 有 腫 瘤 大 至 十 多 厘 米 , 可 能 會 壓 迫 呼 吸 道 或 食 道 , 令 呼 吸 及 吞 嚥 困 難 ; 若 喉 嚨 周 邊 神 經 受 壓 , 則 會 導 致 聲 沙 。

誤 以 為 患 哮 喘

甲 狀 腺 瘤 亦 有 機 會 轉 化 為 癌 症 , 但 不 常 見 , 若 腫 瘤 大 於 四 厘 米 , 一 般 均 建 議 切 除 ; 小 於 四 厘 米 的 則 建 議 抽 取 組 織 作 化 驗 。 部 分 患 者 未 必 能 察 覺 頸 部 有 腫 塊 , 曾 有 七 十 歲 老 翁 感 到 呼 吸 困 難 及 有 雜 聲 , 誤 以 為 患 哮 喘 , 檢 查 後 才 發 現 頸 部 長 有 一 個 逾 五 厘 米 的 甲 狀 腺 瘤 , 須 開 刀 切 除 。

陳 東 飛 表 示 , 傳 統 手 術 須 在 頸 部 開 刀 , 會 留 下 約 七 厘 米 的 蜈 蚣 狀 疤 痕 。 二 ○ ○ ○ 年 推 出 的 微 創 手 術 , 於 兩 邊 乳 暈 及 鎖 骨 下 開 啟 三 個 通 向 頸 部 的 小 洞 , 再 以 超 聲 刀 切 除 腫 瘤 , 但 鎖 骨 下 仍 會 留 下 三 至 四 厘 米 傷 痕 。 去 年 引 入 本 港 的 ABBA 微 創 手 術 , 改 為 於 腋 下 開 洞 , 傷 口 僅 有 五 至 十 二 毫 米 , 待 傷 口 一 至 兩 年 後 完 全 愈 合 , 可 近 乎 「 零 傷 痕 」 。 此 手 術 不 會 破 壞 乳 房 及 乳 腺 組 織 , 但 患 者 或 會 感 到 頸 至 胸 部 麻 痹 , 通 常 半 年 至 一 年 便 復 原 。 然 而 , 若 腫 瘤 大 於 五 厘 米 , 便 不 能 以 微 創 手 術 切 除 。

毋 須 遮 遮 掩 掩

廿 五 歲 的 程 小 姐 四 個 月 前 作 身 體 檢 查 時 , 發 現 右 邊 頸 部 長 有 四 個 甲 狀 腺 瘤 。 雖 然 化 驗 證 實 屬 良 性 , 但 始 終 擔 憂 會 轉 化 為 惡 性 , 故 接 受 ABBA 微 創 手 術 , 術 後 五 日 出 院 時 , 已 完 全 不 覺 有 疤 痕 。 她 指 若 非 有 微 創 手 術 , 未 必 會 切 除 腫 瘤 , 「 條 頸 留 咁 大 條 疤 , 冬 天 仲 話 可 以 用 頸 巾 遮 , 但 夏 天 衫 就 好 礙 眼 。 」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90204/new/new_a65c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Cold comfort for fixing unsightly skin condition



People with an unsightly scar tissue condition may benefit from a new combination treatment, says the surgeon who developed the therapy.

The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freezing, can treat keloid an overgrowth of scar tissue that develops around a wound said Tony Chan Tung-fei.

Chan said he started using the technique earlier this year and has treated 10 patients so far. But it is not cheap, at HK$10,000 to HK$20,000 per keloid.


Keloid usually appears on earlobes, arms, shoulders, knees, chest and back. Chan said 30 percent of people will develop it after ear piercing.
Those with a family history are likely to develop keloid. The condition is also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severity of a wound such as scalds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Chan combines cryotherapy with a clip-on magnetic compression earring. Liquid nitrogen of minus 196 degrees Celsius is injected to freeze the scar and impede tissue growth.

This helps to reduce by half or two-thirds the size of the keloid. The earring suppresses capillaries so oxygen is not generated. "There is a 70 percent chance of keloid not recurring with the magnetic compression and cryotherapy. So far no patient has shown signs of recurrence," Chan said.

Patients should wear the earring for eight to 12 hours at a time.

Steroid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keloid but that carries a 90 percent recurrence rate.

Many choose to undergo surgery but during recovery the scar might become larger, he said.

A keloid sufferer, Ms Lo, 27, from Macau, had her ears pierced 10 years ago. A year later, her ear became inflamed.

"I consulted the doctor in Macau and underwent surgery three times but it kept recurring," she said.

"It looked so ugly I covered it with my hair all the time."

Lo started cryotherapy last year and now the swollen part of the ear is nearly flat. She also had steroid jabs to minimize the chance of recurrence.

Since June Lo has used magnetic compression, wearing the earring for four to five hours a day. The keloid has not come back.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thestandard.com.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Surgery Special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Surgery for Hyperhidrosis



When all methods of treatment fail, patients may consider surgery to remove the sympathicus that causes perspiration. The sympathicus are nerves withi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that are located at the spine behind the lungs. The sympathicus overlap with other nerves in most parts of the body except at the thoracic vertebrae.


As there is a nodule at the bottom of each vertebrae that connects the nerves, the objective of the surgery is to remove this nodule. This surgery is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hyperhidrosis in the arms and underarms.


Even if this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different surgeons will make different incisions. Some surgeons may make only one incision (10-15mm) and place the endoscope and scalpel through the incision. Some may also make three 4mm incisions, one for the endoscope and the other two for placing surgical equipments. Although this means having two more wounds, this method is more flexible.



Reference information:  http://www.miradry.hk/miradry-treatment.html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Surgery Special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生唔生 男人話晒事

第四次做爸爸的藝人林盛斌早前表示考慮做結紮手術,讓豐有妊娠糖尿病的太太無後顧之憂。Bob體恤太太的想法固然值得嘉許。從控制生育的角度,男士結紮的風險和過程都比女士簡單,毋須間刀或住院,20至30分鐘便可完成。只是不少人道聽途説,擔心絕育後會影響射精或性能力而卻步。

其實男士結紮手術,純粹是將輸精管封閉,令精液内再無精蟲,以達到避孕效果。由於精液的主要成分是前列腺和輸精管分泌的蛋白質,精蟲佔的比例只有約 1%。故手術後射精能力和精液量不會有大分別 ,而留在睾丸內的精蟲會被身體自行吸收,不會影響健康。

至於男士勃起功能,是由男性荷爾蒙、陰莖的血管組織和神經組織控制。跟精蟲能否排出體外無關。因此手術絕對不會影響男士的性能力。

相比其他避孕方法,如女士長期服食避孕丸,會增加患血壓高、心臓病、子宮或乳房腫瘤的風險,用避孕套亦非萬無一失:男士輸精管結紮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9.8%,意外懷孕的機會接近零。最重要是過程簡單,可透過無刀無針的手術方 法。於診所內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

手術時,醫生會利用噴射式麻醉槍, 令麻醉液穿過陰囊皮膚直達輸精管。然後用尖鉗戳開一個細小的創口,將輸精管拉出進行結紮。由於創口只有0.3至0.5厘 米,可毋須縫針,待傷口約一星期後自然癒合,使可回復性生活。

惟要注意是術後初期,輸精管與前列腺的管道仍會有漏網的精蟲,故頭兩三個月進行性行為時最好做足避孕措施。並建議手術後3個月做精液樣本化驗。若精蟲 的數量為零,即代表成功,毋須再避孕。

醫學進步,無論想不想生小孩都有方法解決。而且方法愈趨簡單。就如男士絕育既安全亦不會影響性福。如果愛惜太太,不想因意料之外的小生命帶來經濟負 擔,男性輸精管結紮絕對是值得考慮的避孕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 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肝臟移植後的藥物治療



當病人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視新的肝臟為「外來物」,因而嘗試攻擊和破壞新的肝臟,造成排斥反應。肝臟移植後的排斥現象可以出現於手術後幾小時、幾天、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所以亦分類為急性及慢性排斥反應。


為了預防急性排斥反應,在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期間及完成手術初期,外科醫生會使用免疫抑制劑Basiliximab(巴利昔單抗)及高劑量類固醇來防止身體 排斥新移植的肝臟,當病人情況較為穩定後,便會使用其他抗排斥藥物。此外,為了預防病人在手術期間受到感染,醫生也會處方抗生素。

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後初期,由於需要使用較大劑量的免疫抑制劑,康復者身體的抵抗力減弱,可能會增加受到感染的機會,所以同時要服用一些預防感染的藥物。長遠來說,康復者必須長期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抗排斥藥物,並定期到肝臟移植科覆診,讓醫生檢驗身體狀況。

在處方抗排斥藥物及其他藥物時,醫生會考慮康復者的身體狀況而決定藥物的種類及劑量,所以每位康復者所服用的藥物可能會有所不同。此外,每位康復者對藥物也有不同的耐受性,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或懷疑是藥物的副作用,應立即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肛裂


 
 
 
肛裂是指肛門裂傷或肛門潰瘍,是大腸直腸外科門診中相當常見的一種疾病,會給病人帶來諸多難以忍受的苦惱。


這種疾病是在肛門內出現線狀或橢圓形的裂縫,病人解便時會感覺如刀割或針刺的疼痛,並會流血。像其他肛門疾病一 樣,肛裂的主要症狀除了疼痛與流血,還可能有腫脹、滲液流出,肛門搔癢,偶有小便頻繁或困難等症狀。每次疼痛發作時會持續幾分鐘,也有時可延至幾小時以 上。在流血方面,由於出血來自肛門,所以都是鮮血,並且流血量通常不會太多。有些病人只會感覺疼痛,但不會出血。


如何治療肛裂?
一般肛裂以保守療法即有80%的治癒率。保守療法包括使用軟便劑、溫水坐浴(坐在溫水中10-15分鍾,一天三四次)及使用一些肛門栓劑或藥膏幫助消炎消 腫,劇痛時可以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症狀。一般療程為數星期或數個月不等,總之要有恆心及耐心。對於一些久治不癒而變成慢性肛裂的患者,可能要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主要是要減低肛門括約肌的張力及痙攣,促使肛裂處自行癒合;切除肛門裂開處及縫合一般是沒有效的!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冷凍治療+類固醇+壓力衣 擊退頑治蟹足腫 (下)






Case 1:打耳洞打出事
30+歲的王小姐反起右耳尖背後,展示仍紅色一撻的皮膚患處說:「未治療前,這位置其實有粒尾指甲大小的疤痕增生,在右耳背凸起一粒瘡咁,硬硬紅紅的,間中會痕,通常吃辣後就最痕。」這皮膚問題,一切源於她 7 年前在耳尖位置打耳洞。「我之前左右耳的耳珠穿耳洞都沒事,直至打右耳尖這位置,開初第一年有戴耳環也沒事的,後來不想戴脫下了,隔年就發現個耳洞有點塞住咗,然後慢慢有硬硬哋的肉芽長出來填滿了個洞。」

眼見耳尖撻疤一年大過一年,曾多次求醫的她,過去都是給建議做手術切除,但因為次次醫生都話「不保證一定唔再生」而作罷,直至得悉有混合療法,她去年 7 月才敢放膽一試接受治療,論治療痛度,曾生育的她表示:「跟生仔十級痛比,局部麻醉做的冷凍治療連千分一咁痛也沒有,手術後我最多是覺得有點腫脹微痛,連一粒止痛藥都沒吃過。」不過,其傷口就滲血了近 1 周,待 1 個月後才結痂甩脫,後覆診再要跟進打了一支類固醇針,亦要配合佩戴壓力耳環,每日戴數小時戴了幾個月。「至今療程完成晒,患處顯得平坦得多,亦退紅了,自覺外觀正常多了。」

Case 2:由 3 粒暗瘡到大撻疤
初見 43 歲楊先生胸口咁大範圍的疤痕組織,我以為他受過大創傷,但原來一切都只是由 3 粒暗瘡開始。


「大約 10 年前,我鎖骨對下胸口位置生了 3 粒類似暗瘡的瘡仔,有紅有發炎,到埋口後就慢慢增生出紅色、凸起的疤痕組織,本是零零碎碎一點一點芝麻咁細的,但愈增生愈大撻就拼合成粒糖,甚至漸漸變到個光酥餅咁大,部分位置厚度更是有成份西多咁厚。」


睇見愈紅愈大撻又痕,知驚的他當然中西醫不停睇。「阿媽開頭仲話係咪熱毒,但睇中醫飲中藥一樣清唔到,睇西醫就多數都是給消炎藥和藥膏,都沒大作用。後來試過睇皮膚科打類固醇針,逐撻位置作皮上注射,打完是可以撫平返疤痕的,但功效維持得 1 個月,過後患處又會增厚返又痕過。」基於醫生意見多是「手術切除後可能增生速度更快」,他在無計可施下,近年都只能用忍字訣來面對。「問心,你話咩肉酸我都唔理啦,這撻疤對我最大的困擾是痕,尤其下午 4 時至 7 時這段時間,我很多時都覺得很痕,有時都痕到影響工作情緒。」


做冷氣工程的他,有時手腳都會整損,本身亦有戴耳環、右臂又曾紋身,這些位置傷口都無事,係胸口撻疤會咁大件事,原因無人知點解,但當前年 7 月他知悉有混合療法,完成療程至今患處終於有大改善。「我因為範圍大又分散,分了 3 次進行冷凍治療,之後再跟進 9 個月的類固醇針劑治療,至去年 7 月起至今,我都仍在穿壓力衣,除了沖涼我一日穿超過 23 小時,現在患處都已平了淡色了,最重要是不用手按已基本不會痕癢,只部分位置觸摸起來仍有痕感,相信再多穿一段時間壓力衣會再有進步。」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