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治療良性口水腺腫瘤的手術

  • 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在耳前至頸部的位置開刀,將整塊面皮打開,先游離出面神經主幹及分支,然後把長有腫瘤的腮腺切走。術後需住院一至兩天,康復期約一周。此手術的傷口較大,有機會造成神經創傷。   

  • 亦有類似以拉面皮形式進行的切腫瘤手術,將整塊面皮拉開找出腮腺腫瘤位置,傷口同樣較大,但可隱藏於較隱蔽的髮線邊緣。

  • 近四、五十年,有英國教授改良口水腺腫瘤的手術方法,不會移動面神經主幹及分支,減少創傷機會,相反從腫瘤邊緣入手,貼住腫瘤包膜外圍進行手術, 此手術的成功率雖然與傳統手術無分別,惟好處是傷口較小,避免對面神經及口水腺造成創傷,因為傳統手術有機會在移動口水腺後,令患者出現流口水的情況,亦 有機會使口水腺腫脹,或令口水在口腔積聚過多。不過,此方法只限於治療。

惡性口水腺腫瘤:

惡性口水腺腫瘤分為多種,有些會擴散至淋巴,甚至侵蝕面神經,故此醫生會在手術前取組織化驗,確定腫瘤屬哪類型,然後按患者情況作出治療。治療惡性口水腺腫瘤,要配合手術、電療及化療等。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口水腺腫瘤

沒有明顯病徵的口水腺腫瘤,以良性較多,並主要出現在口水腺之一的腮腺內。由於腮腺被面神經包圍,且分佈範圍大,故此要透過外科手術才可治理;而隨著醫學進步,亦有不同形式的外科手術供醫治口水腺腫瘤之用。


 

什麼是口水腺?

 



人體左右兩邊面頰共有三對口水腺,包括腮腺、頜下腺及舌下腺,其功能是分泌不同成份的口水,並透過管道把口水流到口腔內。

 

口水腺腫瘤的成因:

 

在云云口水腺中,以腮腺長出腫瘤的情況較多,當中八成為良性,餘下兩成為惡性,惟成因未明,亦沒有明顯徵狀,一般只會出現硬塊。口水腺腫瘤患者以中年人士為主。

 

腮腺的位置:

 

相較其他口水腺,腮腺分佈的範圍極廣,屬最大的一對,被面部神經重重包圍。一條面神經主幹共有五個分支,影響不同的面部肌肉,例如額頭、眼睛及嘴巴 等,而腮腺則被面神經包圍,根據面神經位置分為淺葉及深葉,位於面神經表面的屬淺葉,在面神經內部的則為深葉。而大部分腮腺腫瘤均在淺葉位置。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穿耳可致皮膚病變



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原來穿耳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凸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二十七歲澳門居民羅小姐,十六歲那年在左耳耳骨穿洞,傷口組織數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在澳門求醫,醫生曾三度為她施手術切除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制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懷疑有遺傳性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曾接觸的求診者,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陳東飛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但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建議初期佩戴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配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the-sun.on.cc/cnt/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遺傳影響 穿耳致蟹足腫



【本報訊】愛美一族穿耳洞為要佩戴美型耳環,但耳垂穿孔之處突長出如螃蟹腳般的肉瘤實在嚇人。這種醫學界俗稱為「蟹足腫」的疤痕增生,原來與遺傳基因有關,難以預防。外科醫生指出,不少市民對蟹足腫有誤解,常見如誤以為與飲食有關,延遲求醫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記者:梁麗兒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引起的良性皮膚病變,由於增生組織變得又紅、又肥厚,似張牙舞爪的螃蟹腳,故又稱蟹足腫。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與遺傳有關,如父母曾有蟹足腫,子女也有的機率比一般人高。蟹足腫常見於皮膚傷口,如暗瘡、蚊咬或燙傷,尤其張力大、容易牽扯的傷口位置。逾半出現在耳朵,包括穿耳後,傷口出現疤痕增生,其餘在前胸或背部。注射疫苗的針口也容易有蟹足腫,在臨床治療上很常見。

穿耳人士中約3%會出現蟹足腫,部份人即使未有傷口發炎,也會在穿耳一段時間後出現蟹足腫。陳東飛表示,蟹足腫不會致命,但會影響外觀,部份人會有痕癢、疼痛等不適,但事前難以預防,「穿耳之前最好睇嚇自己同家人係咪有過蟹足腫,如果自己身體已經有,穿耳之後有嘅機會就好大」。在手術傷口使用除疤膏或除疤貼,也有助預防蟹足腫。

切除手術復發風險高


及早正確處理蟹足腫,也可避免對生活造成影響,惟不少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他表示,常見誤解包括與處理傷口不當有關,或有傷口時無戒口,如常吃雞蛋、海鮮致傷口不正常癒合等。他強調,消毒傷口可減少發炎風險,但非直接預防蟹足腫的方法。飲食會增加出現蟹足腫的風險,也無科學研究證實。

不少患者誤以為蟹足腫「無得醫」,又或會自行康復,最後令蟹足腫變得越來越大,影響外觀。他表示,於蟹足腫出現初期求診,可透過定期注射類固醇等方法,令疤痕組織變小變軟,有機會根治。另外,有人誤以為用外科手術將蟹足腫切除就可以一了百了,但手術也會帶來傷口,或會令疤痕進一步增大,復發風險高達九成以上。

現有較新治療蟹足腫的「合併療法」,先以冷凍治療用低溫破壞蟹足腫的增生組織及血管,再配合壓力治療,即佩戴壓力磁石耳環,壓迫耳部的相關微絲血管。每天佩戴至少12小時,為期約半年至一年,以減少疤痕增生,預防復發。他表示,今年已為超過10名病人進行上述療法,暫無人復發。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穿耳生肉瘤愈切愈大



愛美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但原來穿耳洞的後果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突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廿七歲的羅小姐為澳門居民,她十六歲時於左耳耳骨穿耳洞,傷口組織幾個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於澳門求醫,當地醫生先後為她施手術切除三次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她無奈表示:「我依家覺得打耳洞真係好可怕。」

成因不明 或涉遺傳性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製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接觸過的求診者中,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

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

手術切除 復發率逾90%
他又指,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他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不過,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初期建議戴壓力耳環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佩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傷口愈合不正常 穿耳易惹「蟹足腫」




目前的耳環款式層出不窮,不論男女都喜歡穿耳窿、戴耳環,以襯托不同造型,不過穿耳人士卻是患俗稱「蟹足腫」的頑固「瘢瘤」之高危人士,不但會有紅腫,更會影響外觀,故有外科醫生建議患者應求醫處理。


「蟹足腫」為不正常增生的突起疤痕,常見於身體明顯位置,影響外觀,曾有研究指出百分之三的穿耳洞人士有機會患蟹足腫,令患者要用長髮遮遮掩掩。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圖3、圓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過量結締組織增生而形成的突起大疤痕,常見於身體上張力大的位置,如下巴、前胸、肩膀、上背及手臂等。研究指出,約五成患者的增生在耳朵,不少更是首次穿耳洞後,組織沿耳洞增生至耳珠位置。


羅小姐16歲時於耳骨上穿耳洞後,蟹足腫問題就困擾了她長達11年,亦不敢再紮頭髮。「穿耳幾個月後就發現傷口出現腫起的硬塊,不時感到痕癢。初時以為是普通發炎,豈料硬塊在一年間愈長愈大。」她指,試過進行兩次切除手術,但術後仍復發至一節指頭般大小。又嘗試過注射類固醇抑制細胞增生,但需持續注射,難以承受痛楚。


陳東飛補充,現時已有冷凍治療,將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注射入瘢瘤中心,以低溫使增生的細胞壞死,約一個月後,組織就會變黑脫落,復發機會為兩至三成。今年更從韓國引入針對複雜耳部形狀的壓力治療,術後以磁石壓力儀器壓迫耳部微絲血管,預防疤痕細胞增生復發,但佩戴初時需每1至2小時就脫下休息,否則有機會使血管壞死而導致皮膚壞死。


陳東飛續稱,直至今年初,暫未見有明顯復發個案,而整個療程需費約1萬至2萬元。他更提醒,蟹足腫有高遺傳性,若家人有過病例,應盡量避免製造傷口。





參考資料: www.am730.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新法治蟹足腫



穿耳危機




時下年輕人都愛穿耳洞,但不少人在穿耳後又紅又腫,傷口疤痕甚至會增生至耳珠位置,有以上情形就是患上蟹足腫。蟹足腫用外科方法切除和注射類固醇都會復發,有醫生創出液態氮配合壓力耳環療法,令耳部蟹足腫可達零復發。
臨牀證實單一療法未能有效控制蟹足腫, 復發率仍然是極高。27歲的蟹足腫患者羅小姐,在10年前發病,試過分別做超過十次切除或注射類固醇,仍沒有效用,她說:「我家姐都係有增生問題,到我增生,有試過切除但斷唔到尾,停用類固醇又即刻復發,嗰時真係好困擾。」

低溫凍死腫瘤

直到去年她開始試用創出液態氮配合壓力耳環療法,現時蟹足腫未見復發。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新一代合併治療,是以冷凍技術配以壓力耳環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原理是以冷凍治療低溫凍死蟹足腫後,再用壓力儀器將耳部相關微絲血管壓迫,形成缺氧狀態減少疤痕細胞增生,有效預防復發。

他表示會建議病人戴六個月至一年的壓力耳環,沒有症狀就可以不用再戴,全個療程則需要一萬至二萬元。

陳續指通常身體上張力大的位置,會易出現蟹足腫,如前胸、耳垂等。 他強調遺傳是重要因素, 蟹足腫患者的子女出現機會比一般人高,最好預防方法是不要穿耳,和避免做不必要手術。















參考資料: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