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治療良性口水腺腫瘤的手術

  • 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在耳前至頸部的位置開刀,將整塊面皮打開,先游離出面神經主幹及分支,然後把長有腫瘤的腮腺切走。術後需住院一至兩天,康復期約一周。此手術的傷口較大,有機會造成神經創傷。   

  • 亦有類似以拉面皮形式進行的切腫瘤手術,將整塊面皮拉開找出腮腺腫瘤位置,傷口同樣較大,但可隱藏於較隱蔽的髮線邊緣。

  • 近四、五十年,有英國教授改良口水腺腫瘤的手術方法,不會移動面神經主幹及分支,減少創傷機會,相反從腫瘤邊緣入手,貼住腫瘤包膜外圍進行手術, 此手術的成功率雖然與傳統手術無分別,惟好處是傷口較小,避免對面神經及口水腺造成創傷,因為傳統手術有機會在移動口水腺後,令患者出現流口水的情況,亦 有機會使口水腺腫脹,或令口水在口腔積聚過多。不過,此方法只限於治療。

惡性口水腺腫瘤:

惡性口水腺腫瘤分為多種,有些會擴散至淋巴,甚至侵蝕面神經,故此醫生會在手術前取組織化驗,確定腫瘤屬哪類型,然後按患者情況作出治療。治療惡性口水腺腫瘤,要配合手術、電療及化療等。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可怕的乳癌 (二) 乳癌,乳癌檢查






乳癌檢查

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月作自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病變,而早期乳癌治愈的機會相當高的。乳癌檢查的方法亦很多也並不 費時,例如:在鏡前,細心觀察乳房形態和 大小有沒有變化,凹陷或乳頭有沒有分泌物流出。淋浴或仰床時,用手指輕壓乳房及周圍包括腋下有沒有硬塊。而最合適檢查的時間是每月經期後的兩三日,停經後 的女性也要不間斷的檢查及曾接受乳房切除的女性,也需要每月檢查另一側乳房,以防復發。



除了自我檢查外,三十歲至四十歲的女性可隔年見醫生檢查乳房,如四十歲以上或有近親曾患乳癌則最好每年都見醫生進行乳癌檢查。而四十歲至五十歲的女性可隔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一次,五十歲以上則應每年一次。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可怕的乳癌 (一) 乳癌,乳癌成因



乳癌在香港愈來愈普遍,是繼腸癌及肺癌後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而主要乳癌成因是乳腺細胞異常地增生,患者以女性為主,但並非婦女獨有的癌症,男士亦同樣有機會患上的。

女性的乳房組織是由多塊乳葉組成,乳葉又再分乳小葉,並有一連串的乳腺管,從乳葉伸展至乳頭。 乳癌最普遍病發於乳腺管,其他位置如乳小葉及乳頭也會出現。

乳癌會侵襲身體的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肺骼,肺部,肝髒,大腦等,及早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的。


乳癌成因

在 香港平均每23名女性就有一名曾經患上乳癌,患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而上升,然而近年患者卻有年輕化的趨勢。另有百分之五與遺傳基因有關,如你曾有家族成 員患有乳癌,你出現乳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的;而一些荷爾蒙影響如:從未生育或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又或早於11歲或之前來經或遲於55歲以後才停經及停 經後肥胖等,這些都會令風險増加的。(續)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離開狐臭 (多汗症) - 多汗症 / 狐臭手術,狐臭治療

 

多汗症 / 狐臭

輕度至中度的多汗症可以用止汗噴霧。將噴霧噴於乾的皮膚表面,便可逹到止汗的效果。由於藥物治療副作用多,而且成效低,一般都不會採用。

其次是注射肉毒杆菌,效果可維持六個月,需定期注射。雖然每次要注射多逹一百個 (很多)位置,但優點是,即使有副作用,半年後會隨藥效消失。

另一種治療,離子透式技術(Ionophoresis),讓患者可安坐家中接受狐臭治療,所需儀器需於美國及歐洲購置。治療時將皮膚浸於生理盬水中,然後通電,初時每星期四次,每次三十分鐘,情況好轉後只需每月一次。不過,部份患者可能會感到麻煩而不選用此治療。

 

多汗症 / 狐臭手術

當所有治療都失效時,可考慮施手術,移除引致出汗的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自主神經的一種,位於肺部後的脊椎。交感神經於大部份位置都與其他神經線重疊,只有在胸椎較分離。
由於每節的脊骨底部都有個結節,是神經線交接的地方,所以手術的目標是切除這個結節。是項手術同時適合手及腋下的多汗症。

即使是微創狐臭手術,不同醫生會有不同的切口。有醫生會以單一切口 (10-15 mm),經切口放入鏡頭及手術刀。亦有醫生會有三個5mm的切口,其中一個放鏡頭,另外兩個切口放入手術儀器,相對單一切口,雖然多了兩個傷口,但相對較靈活。

 

手術分三種方法進行

  • 電刀 - 用電流將結節電死,但由於結節仍留在體內,所以復發率較高
  • 止血夾 - 用止血夾夾住供血的血管,令結節缺血死亡,但狐臭手術不可還原,而且傷口大
  • 切除 - 手術較以上兩個複雜,但手術復發率最低,而且最有效
多汗症 / 狐臭手術一般需要一小時左右,需留院觀察一晚,手術後可能會有數日胸痛,少數會持續數星期。




參考資料: http://www.miradr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穿耳可致皮膚病變



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原來穿耳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蟹足腫」 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凸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二十七歲澳門居民羅小姐,十六歲那年在左耳耳骨穿洞,傷口組織數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在澳門求醫,醫生 曾三度為她施手術切除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制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懷疑有遺傳性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曾接觸的求診者,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 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 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陳東飛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但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建議初期佩戴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配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the-sun.on.cc/cnt/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忽然長出脂肪瘤須檢驗



如果沒有經過碰撞受傷,身體卻忽然長出腫塊來,一般也會首先擔心的是否惡性腫瘤,但是良性腫瘤也不少,例如脂肪瘤。它表面有點不平滑,摸上去軟綿綿的,卻 不痛不癢。脂肪瘤並不罕見,可生長在身體任何一個部分,例如手及腳、背部,甚至是面部都有機會長出,並可分為良性、低度惡性、中度惡性及高度惡性,當中以 良性最多,且不會由良性轉為惡性。

一般人難以分辨脂肪瘤是否屬於惡性,通常需要靠醫生臨床檢驗,以確定脂肪瘤的屬性,通常長在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肪瘤,大部分屬於良性;如果深入肌肉層,或是在肌肉下的組織,屬於惡性的機會增加。


此外,磁力共振也經常被用作檢查脂肪瘤,它能夠分辨中或高度惡性的脂肪瘤,但對低度惡性脂肪瘤的敏感度較低,患者或需再進行抽取細胞組織,或是切片細胞組織化驗才能確定。
不同性質的脂肪瘤的處理方法並不相同,例如當發現良性脂肪瘤時,可以進行觀察;至於惡性脂肪瘤,無論是低、中或高度惡性,都必須以手術進行廣泛切除,不單只腫瘤本身,連周邊的健康組織也可能需要切掉,因為惡性腫瘤始終有擴散及復發危險,故患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值得一提的是脂肪瘤並不只長在肥人生身上,它的生長與否跟個人肥瘦無關,而且有機會與其他組織,例如神經組織、纖維組織及血管組織交疊在一起,有時也不容 易分類;再說如果發現腫塊在短時間內迅速脹大,有疼痛及麻痹感覺,有可能不是良性脂肪瘤,患者需要接受磁力共振等進一步檢查。


 
 
 
 
新聞來源: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穿耳生肉瘤愈切愈大



愛美愛型的年輕人不怕痛楚,耳朵穿滿耳洞。但原來穿耳洞的後果可大可小,分分鐘觸發瘢瘤,又稱「蟹足腫」的皮膚病變,隨時由美變醜。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 示,「蟹足腫」是指疤痕組織增生,即受傷後用作修補的纖維組織不受控地生長,形成突出疤痕,令受傷部位紅腫、肥厚,嚴重者可長出比耳朵更大的肉瘤。

廿七歲的羅小姐為澳門居民,她十六歲時於左耳耳骨穿耳洞,傷口組織幾個月後仍持續增生,更蔓延至耳殼周邊,令她十分困擾。她憶述,十多年來一直於澳門求 醫,當地醫生先後為她施手術切除三次增生組織,但疤痕再次增生;又試過手術後以類固醇針治療,但仍無助控制病情。「打針嗰下好痛,但一唔打針佢就會生。」 她無奈表示:「我依家覺得打耳洞真係好可怕。」

成因不明 或涉遺傳性

羅小姐去年來港求診,並接受冷凍治療配合壓力耳環,雙管齊下。先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液態氮,通過特製針頭刺穿瘢瘤,以低溫破壞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血管組織。她於今年初開始佩戴壓力耳環,預計需要佩戴六至八個月。

陳東飛解釋,醫學上暫尚未發現「蟹足腫」成因,但與傷口護理及發炎無關。他懷疑「蟹足腫」有遺傳性,他接觸過的求診者中,大部分人的父母或家人都有類似情況,因此他勸告有家族病史的市民不宜穿耳。

他解釋,「蟹足腫」是傷口不正常愈合造成,常見於上身皮膚。五成病人的增生位置在耳朵,部分病人穿耳洞約一年後才出現疤痕增生。雖然「蟹足腫」不會致命,但影響外觀,部分病人的腫脹位置更會感痕癢。

手術切除 復發率逾90%
他又指,臨床上,可直接切除瘢瘤,但可能令疤痕更大,復發率高達九成以上。

他表示,本港去年引入冷凍治療「蟹足腫」,配合使用從韓國引入的磁石壓力耳環,當地數據顯示,約七至八成病人不會復發。他暫時臨床治療過約十名病人。

不過,佩戴壓力耳環或會因太大壓力,破壞耳洞周邊組織的血管,因此初期建議戴壓力耳環兩、三小時後稍作休息,至身體適應後,每天需要佩戴八小時。

















參考資料: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