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何時是女人之脆弱時 ?




除了心理上的脆弱時候, 原來女性的身體在某些時候亦會較平時弱。女性讀者可能已猜到是每月的月經來潮時。這時候, 妳的身體會較易疲倦, 較易生病, 皮膚會較易敏感或生暗瘡, 而妳的特別部位(陰部)亦和其他部位一樣, 會比較弱, 所以很多女性在月經後會較易有痕癢或感染。 除了月經的日子外, 女性懷孕、壓力大、或食避孕藥期間, 特別部位的抵抗力亦會較差, 較易受感染。



為什麼特別部位會在這些時候較弱呢?其 實,女性特別部位的理想pH值(酸鹼值)約為3.8至4.2,比身體其他部位較酸, 這酸性環境的作用為一層天然保謢膜,有助預防感染。但在上述的特別日子,女性因為受荷爾蒙影響, 特別部位的pH值會高於理想的3.8 至4.2, 這樣, 天然酸性保護功能便減弱,令妳較易受感染。



這些特別日子,我們除了要更加注意個人衛生及清潔外,亦可選用一些女性衛生潔膚液, 於這些脆弱時期提供額外保謢, 加強特別部位天然保護膜之功能, 預防感染。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甲狀腺超聲波偵測 病人免拮針之苦

怕痛的甲狀腺結節病人或可免受「拮」針之苦。香港平均每2人有1人患甲狀腺結節,需觸診及超聲波檢查來判斷結節屬良性或惡性,必要時需穿刺檢查,抽取組織化驗。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穿刺檢查有15%機會出現不確定性結果。最新引入「甲狀腺超聲波電腦輔助偵測系統」,利用超聲波影像分析結節屬良性或惡性,可提高診斷準確度,並減少不必要的穿刺檢查。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組織細胞突變產生的腫瘤及囊腫等腫塊,分良性及惡性。良性俗稱「大頸泡」,若體積不大,並無引致身體不適,可毋須治療。但如屬惡性,即甲狀腺癌,則需以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逾90%可治愈。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出,約30%至50%成人有甲狀腺結節,絕大部分不構成健康問題,僅約10%屬惡性。

為更簡單快捷識別高危的結節,由台灣引入的甲狀腺超聲波電腦輔助偵測系統,在電腦輸入甲狀腺超聲波影像,可自動根據結節的形狀、大小、特徵及鈣化點等情況分析計算。以往病人接受超聲波檢查,若未能肯定結節屬良性或惡性,需做入侵性的細胞穿刺檢查,抽取組織化驗。採用新電腦系統,可免除穿刺。

陳東飛解釋,穿刺檢查是目前醫學界判斷甲狀腺癌的「金」標準,但仍有可能刺不中組織,化驗結果出現假陰性。有15%機會出現不確定的化驗結果,有一定局限性,「若確定唔到,病人一係再抽,一係寧願做手術。若術後證實係良性,代價就係冇咗一半甲狀腺同留有疤痕。」他至今用新系統為近20名病人診治,誤差少於0.1%,可免卻病人「捱不必要抽針」及降低醫療成本。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119/bkn-20170119000504352-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可怕的乳癌 (二) 乳癌,乳癌檢查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l_TzeRxT_JIpUYzneFyFqzN3VMiTzRPZuGIUaE71wflDy_7NQ0x8wywesU_223SVuWoneG18EFLJJzuflTHqSnQSeBgSpEYXC2VUFJhXUDqlBH6VJ-g0Jbj87EDfs7Ac5c3HaRJIiFcc/s320/ThinkstockPhotos-465211555.jpg
 




乳癌檢查

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月作自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病變,而早期乳癌治愈的機會相當高的。乳癌檢查的方法亦很多也並不 費時,例如:在鏡前,細心觀察乳房形態和 大小有沒有變化,凹陷或乳頭有沒有分泌物流出。淋浴或仰床時,用手指輕壓乳房及周圍包括腋下有沒有硬塊。而最合適檢查的時間是每月經期後的兩三日,停經後 的女性也要不間斷的檢查及曾接受乳房切除的女性,也需要每月檢查另一側乳房,以防復發。



除了自我檢查外,三十歲至四十歲的女性可隔年見醫生檢查乳房,如四十歲以上或有近親曾患乳癌則最好每年都見醫生進行乳癌檢查。而四十歲至五十歲的女性可隔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一次,五十歲以上則應每年一次。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可怕的乳癌 (一) 乳癌,乳癌成因





乳癌在香港愈來愈普遍,是繼腸癌及肺癌後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而主要乳癌成因是乳腺細胞異常地增生,患者以女性為主,但並非婦女獨有的癌症,男士亦同樣有機會患上的。

女性的乳房組織是由多塊乳葉組成,乳葉又再分乳小葉,並有一連串的乳腺管,從乳葉伸展至乳頭。 乳癌最普遍病發於乳腺管,其他位置如乳小葉及乳頭也會出現。

乳癌會侵襲身體的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肺骼,肺部,肝髒,大腦等,及早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的。


乳癌成因

在 香港平均每23名女性就有一名曾經患上乳癌,患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而上升,然而近年患者卻有年輕化的趨勢。另有百分之五與遺傳基因有關,如你曾有家族成 員患有乳癌,你出現乳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的;而一些荷爾蒙影響如:從未生育或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又或早於11歲或之前來經或遲於55歲以後才停經及停 經後肥胖等,這些都會令風險増加的。(續)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男人的難言之苦

上星期看了一套電視劇,講述男主角包皮發炎,因羞於啟齒,故瞞看家人朋友做包手術,結果惹來不少誤會。

筆者覺得香港成年男士對於割包皮的話題都很忌諱。其實從醫學角度,所有男士天生都是包皮過長;因為打從一出世,龜頭就被包皮蓋著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有包皮過長衍生的問題。包皮過長其中一個常見問題是性生活出現障礙。例如包皮口太窄,陰莖處於放鬆狀態時不覺有問題,但當陰莖膨脹後,過窄的包皮口會箍著龜頭,令性行為時疼痛不適。較嚴重是包皮往上翻之後無法還原,勒住龜頭導致紅腫充血,稱為陰莖嵌頓,必須盡快去急症室治理,以免龜頭或陰莖缺血壞死。

另一個在性行為出現的男人最痛,是包皮繫帶撕裂。位於龜頭底部的包皮繫帶,就如舌頭下的脷根,如果太緊,勃起時會覺得拉址和疼痛。曾經有個案在性行為期間繫帶撕裂、大量出血。假如他早點察覺有問題,做手術將過短的繫帶鬆開,只需5至10分鐘就可將問題解決。

除了影響性生活,成年人包皮過長很多時會引致包皮炎,成因是包皮和龜頭中間積聚污垢,導致真菌或念珠菌感染。病毒更可經性接觸交叉感染,導致女性陰道發炎。所以女性如果持續有陰道發炎,婦 科醫生或會建議其性伴侶做包皮手術。

早在10年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做了包皮手術有助減少愛滋病感染風險。研究是在非洲村落進行,當地人不用避孕套,愛滋病感染率極高。研究將成年男士分成兩組,一組進行包皮手術,另一組沒做。結果發現,前者感染愛滋病的比率較後者減少約60%。原因是愛滋病病毒通過性接觸,經龜頭黏膜的微細傷口傳 染。割包皮後,外露的龜頭在日積月累的摩擦下,令黏膜的角質層增厚,形成保護 層,從而預防愛滋病及其他性病感染。

外科專科醫生 陳東飛












參考資料: http://genesis-surgery.com/balanoposthiti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治療蟹足腫首重醫患溝通

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學名「瘢痕疙瘩」,Keloid),是外科專科不時接觸到的病症。 這類增生性疤痕雖然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但隨著腫塊不斷增大,不只影響外觀,亦有可能出現痛楚及痕癢等症狀,對患者造成很大困擾。

蟹足腫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惟很多患者一開始都忽略了問題的嚴重性,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少人更對蟹足腫存有誤解,以為無法可醫; 或是試過個別方法無效,便放棄接受治療,令問題愈趨嚴重。

事實上,現今醫學昌明,幾乎任何疾病都有方法治癒。分別在於有些疾病難以透過單一治療徹底治癒,須採用綜合性療法提升治療效果。就如疤痕治療,臨床證實很多不同方法都能有效改善,只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配合跟進治療,絕大部分的蟹足腫患者,尤其是早期階段個案,治療效果都相當理想。

對於坊間不時聽到有患者抱怨疤痕治療效果不理想,其實治療能否達到成效,關鍵在於醫患之間有無足夠溝通,以及患者有否遵從醫生指示按時覆診。例如有不少蟹足腫的早期個案,注射完一兩次類固醇針,覺得情況改善了就停止接受治療,此舉有機會令疤痕組織再度活躍增生。而患者亦會誤以為治療方法無效,導致病情惡化,於是更加抗拒接受治療。

所以無論面對任何疾病,在制訂治療方案前,除了醫生需要向患者清楚講解治療的方法、目的、所需時間或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外,患者亦應該多聽多問,了解治療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就如注射類固醇治療早期蟹足腫,必須每月定期注射,直到疤痕組織完全穩定,不再增生方可停藥。
雖然目前醫學界仍未能找出蟹足腫的確實成因及預防方法,但只要盡早求診和接受治療,依然可透過不同的治療方法有效改善。最重要是治療期間緊記按時覆診,讓醫生可因應病情進展調校合適的療程,進一步減低復發風險。




 

參考資料: http://genesis-surgery.com./keloid-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超聲波提升診治準確度

超聲波在醫學上的用途非常廣泛,但早前一宗不幸的醫療事故,一名患末期腎衰竭的19歲女病人,在醫院進行超聲波儀器引導下的血液透析治療(俗稱洗血)時,導管不慎插進動脈,造成嚴重後果,事件令部分市民誤以為超聲波技術會增加患者的治療風險。

其實以上情況極之罕見,正正相反, 自從有了超聲波技術,讓醫生在進行這類高風險醫療程序時,可透過儀器顯示準確判斷落針位置,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翻查歷史,人類發明超聲波超過100年,最早期是海軍用來探測敵人的潛艇, 其後才陸續發展出不同用途。其中用在醫療方面,由於早期的超聲波儀器體積又大又昂貴,是只限於部分放射科醫生才能擁有的診治技術。

時至今日,超聲波技術已相當普及,不僅探頭能夠做到無線連接,目前最新的超聲波診治器,甚至只有手提電話般大小,令不同分科的醫生,包括普通科醫生、急症科醫生、內科醫生及皮膚科醫生等,都可以運用超聲波幫助診斷。

以外科專科為例,在處理急症時,透過超聲波檢查有助診斷病人有否急性盲腸炎、胃穿孔以至腹部大動脈破裂等。而在日常診治方面,尤其適用於一些體表病變,例如甲狀腺問題、乳房問題及小腸氣等,都可運用超聲波檢查準確診斷。

擁有超聲波技術並配備儀器的外科醫生,更可於診所內即時為病人做診斷, 甚至作為輔助治療。例如在血管內放置導管,還有近年興起的甲狀腺射頻消融術,以至最新的靜脈曲張治療等,都需要配合超聲波技術作為輔助。

隨著科學技術日益進步,醫生亦需要與時並進。特別是前線的臨床醫生,如果能進一步掌握和學習最新的超聲波技術, 不只可以令診治更加準確,病人亦毋须花時間到化驗中心做超聲波診治,從而達至更快捷、方便和可靠的醫療服務。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