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少男因女乳症遭嘲笑 術後挺胸自信面對人群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徵,但對於19歲的Ben(化名)而言,卻是揮之不去的夢魘。Ben是位不折不扣的男生,但自青春期發育以來,深受男性女乳症的問題困擾,雖然情況不算嚴重,但足已令他耿耿於懷,無論是沙灘或是泳池,他都只能望而卻步,無法像男子漢般挺起胸膛示人,更要長期彎腰掩飾胸前的「乳房」。


有不少人認為男性女乳症單純由脂肪組成,屬體形較胖的男士專利。最初Ben也以為是脂肪積聚,其後積極運動又配合節食,希望可以減走胸部。經過一番努力後,Ben體重的確下降至58公斤,惟胸部仍「屹立」人前,再努力仍徒勞無功,就連身邊朋友也直言:「為什麼你上健身房那麼久,但仍不見改善。」朋友的說話如刀劍般刺痛Ben,更令他暗下決心擺脫擾人雙乳。

求醫後,Ben確診患上男性女乳症一期。負責的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男性女乳症是男性胸部出現女性乳房的形態,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臨床上大部份患者均為原發性,原發性的女乳症大多於青春期開始,男士的乳腺組織受女性荷爾蒙影響而增生,導致乳房隆起,部份男士的乳房於青春期過後會消失,但也有部份情況會持續;而較罕見的繼發性女乳症則由藥物或腫瘤引起,讓男士分泌過多女性荷爾蒙。

雖然男性女乳症對患者健康並無影響,但由於胸部隆起影響外觀,難免影響患者的心理及日常生活,Ben是其中之一。Ben憶述:「有一次與朋友逛街買衣,但該店沒試衣間,我就在店內隱蔽的位置試穿,我十分小心避免朋友看見,但他們還是看見我的胸部,嘲笑我的胸部很大。」

Ben在女乳症的困擾下,就連上游泳課也擔驚受怕,害怕別人發現他的「秘密」,要偷偷摸摸用毛巾遮掩胸部,長久以來也不能穿著白色或貼身衣服。

陳醫生表示,女乳症可因應嚴重程度分為三期,最輕微為第一期,乳暈下有輕微腫脹,第二期是乳房形狀明顯,甚至於乳房下出現皺摺,而第三期則是乳房有下垂現象,但較為罕見。根據陳醫生的臨床經驗,有患者胸部脂肪較多但乳腺組織較少,也有患者乳腺組織較多但脂肪較少,Ben正屬於後者。陳醫生則補充,女乳症未必與脂肪有關,有不少患者像Ben一樣,期望透過節食或運動解決,大多徒勞無功,因脂肪層越少時,反令乳腺組織更明顯,所以外科手術是治療女乳症主要途徑。

先抽走脂肪 再切除過多乳腺
Ben為徹底解決問題,決意進行手術,哪怕是人生第一次,但他直言:「雖然害怕,但為了變回正常,我認為值得。」陳醫生稱,手術可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會替患者抽走胸部脂肪;第二部份為男士切除過多乳腺組織,手術一般只需一至兩小時就可完成,但程度較嚴重人士則需更長時間進行。陳醫生表示,一般手術均會涉及麻醉過敏的風險,手術過程也有機會傷及皮膚或肌肉組織,所以會於手術前向患者解釋清楚。

手術完成後,醫生會於患處安裝引流管,把麻醉藥及血水放走,減低瘀血積聚的機會。術後一個月,陳醫生也建議患者穿著壓力衣,減低流血機會。陳醫生又指手術後不會影響患者活動能力,可以如常上學或上班,但建議至少待兩至三星期後才可進行劇烈運動,傷口患處要待數個月後,方可完全消腫。

正因為術後腫脹,記者未能立即看到成效。事隔一個多月後,我們再次見面,Ben的胸部已平坦不少,有明顯改善,Ben對此感到滿意,期待能「光明正大」做運動及游泳。陳醫生說:「康復程度因人而異,但大部份人約一個月就能消腫。」但他提醒,即使手術後非一勞永逸,日後患者若體形改變,脂肪也有機會再次累積於胸部,再次引發男性女乳症。



參考資料: Appledail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可怕的乳癌 (一) 乳癌,乳癌成因





乳癌在香港愈來愈普遍,是繼腸癌及肺癌後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而主要乳癌成因是乳腺細胞異常地增生,患者以女性為主,但並非婦女獨有的癌症,男士亦同樣有機會患上的。

女性的乳房組織是由多塊乳葉組成,乳葉又再分乳小葉,並有一連串的乳腺管,從乳葉伸展至乳頭。 乳癌最普遍病發於乳腺管,其他位置如乳小葉及乳頭也會出現。

乳癌會侵襲身體的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肺骼,肺部,肝髒,大腦等,及早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的。


乳癌成因

在 香港平均每23名女性就有一名曾經患上乳癌,患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而上升,然而近年患者卻有年輕化的趨勢。另有百分之五與遺傳基因有關,如你曾有家族成 員患有乳癌,你出現乳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的;而一些荷爾蒙影響如:從未生育或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又或早於11歲或之前來經或遲於55歲以後才停經及停 經後肥胖等,這些都會令風險増加的。(續)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小傷口變大腫瘤-唧暗瘡,被蚊咬都出事

疤痕,無論長在身體什麼位置,都一樣令人討厭。但有些人天生難逃被疤痕纏繞的噩運,因為他們遺傳了一個古怪的基因,令他們只要一受傷,就算只是一口蚊叮、一粒暗瘡,都足以令傷口出現延綿不盡、不停長大、猶如蟹爪般的瘢痕瘤,俗稱蟹足腫。

溫小姐三兄妹,就不幸懷有此古怪基因,令他們十多年來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傷害!

初初好細粒,好似粒暗瘡咁,無乜為意,但後來愈長愈大,又痕又痛,覺得唔係一般暗瘡咁,就去睇醫生。」三十多歲的溫小姐,十幾年前發現胸口長出的一粒「暗瘡」,一直無法痊癒,相反,愈變愈大,令她異常困擾。

小暗瘡變大蟹爪

求診後,醫生告訴溫小姐,她心口上的,不是暗瘡,而是瘢痕瘤,俗稱蟹足腫的,「從來未聽過呢個名!」之所以叫蟹足腫,原因是這種疤痕,會猶如蟹爪一樣不斷延伸,形成猶如蟹爪般的肥厚疤痕。外科醫生陳東飛指出:「蟹足腫具遺傳性,有這種體質的人,病發時皮膚會因一個小傷口,慢慢形成一個凸出的疤痕,向外延伸,會愈長愈大,並且超出傷口原本的範圍,除了影響外觀,呢啲增生的疤痕組織會出現痕癢、繃緊和疼痛的症狀。」

雖然溫小姐的父母都沒有蟹足腫問題,不過,除她之外,哥哥和妹妹都先後受蟹足腫困擾,「佢哋個疤痕喺背脊,好似五蚊銀咁大,都係會又痕又痛。」不過,蟹足腫長在心口的溫小姐,求醫心情較為迫切,「最大時長到成隻手指尾咁大,好核突,低領衫、泳衣通通唔著得。」

可惜,當年治療方法只限於將疤痕縮小,並沒有根治的方法。「我呢十幾年都試過打類固醇針同做冷凍治療,治療過程好痛,痛到標眼水架,但治療後無幾耐又生番出嚟,始終唔會停止生長,搞到我都無心機醫。」陳東飛醫生解釋:「在蟹足腫上直接注射類固醇,有助將其縮細,以及減少痛楚痕癢,而冷凍治療則是利用液態氮,令疤痕組織冷凍壞死,從而令蟹足腫縮細,不過,兩者都有可能復發,須長期覆診,必要時再次進行治療。」

研究證先切後電療效佳

就好似溫小姐一樣,先後接受了四次類固醇注射及一次冷凍治療,始終無法消滅心口上的蟹足腫,「後來我上網見到有新方法,就再試吓啦。」溫小姐所說的新方法,就再試吓啦。」溫小姐所說的新方法其實並不新,去年十月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淺層電療(Superficial Radiotherapy) 治療蟹足腫,比傳統僅用手術切除,復發率由原本的71%,大幅下降至2%,陳東飛醫生解釋:「有蟹足腫體質的人,傷口好易演變成蟹足腫,若單獨使用手術切除蟹足腫必會留有傷口,因而復發率奇高,所以治療蟹足腫,一向以混合治療較為有效,例如手術後再配合類固醇、冷凍治療或電療。當中以配合電療的效果最佳,這項研究證實手術配合電療,治癒率高達98%以上。」

溫小姐就在去年八月接受手術切除蟹足腫,再配合四次淺層電療,經過四個月跟進,情況穩定,目前並無復發跡象。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電療即是放射治療,而治療蟹足腫的淺層電療同治療癌症的不一樣,只是透過低劑量的放射線,破壞並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以減少復發。」所謂淺層,即是只集中在皮膚二至三毫米的表皮細胞上進行治療,輻射量跟照肺部X光片差不多,因此好安全,副作用極小。

術後廿四小時內電療

陳亮祖醫生補充:「病人須在手術後二十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療程過程約兩分鐘,其間完全沒有痛楚。治療後初期皮膚會出現類似曬傷的症狀,出現鴛鴦色,但會隨時間慢慢轉淡,最後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變得較淺色。」

話雖如此,比起又凸又痕又痛的蟹足腫,溫小姐非常滿意目前心口上這塊小疤痕,「而家我搽少少粉底已經完全遮蓋咗笪疤痕,雖然個疤痕未致完全平坦,但已好咗好多,起碼我可以著低胸衫同泳衣。」

陳東飛醫生提醒,有蟹足腫體質的病人,應做好預防措施,「最重要是減少創傷,例如穿耳、脫癦、紋身等,此外,一旦出現蟹足腫,應及早接受治療,否則只會愈長愈大,太大的話,增加治療難度,亦影響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壹週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