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離開狐臭 (多汗症) - 多汗症 / 狐臭手術,狐臭治療

 

多汗症 / 狐臭

輕度至中度的多汗症可以用止汗噴霧。將噴霧噴於乾的皮膚表面,便可逹到止汗的效果。由於藥物治療副作用多,而且成效低,一般都不會採用。

其次是注射肉毒杆菌,效果可維持六個月,需定期注射。雖然每次要注射多逹一百個 (很多)位置,但優點是,即使有副作用,半年後會隨藥效消失。

另一種治療,離子透式技術(Ionophoresis),讓患者可安坐家中接受狐臭治療,所需儀器需於美國及歐洲購置。治療時將皮膚浸於生理盬水中,然後通電,初時每星期四次,每次三十分鐘,情況好轉後只需每月一次。不過,部份患者可能會感到麻煩而不選用此治療。

 

多汗症 / 狐臭手術

當所有治療都失效時,可考慮施手術,移除引致出汗的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自主神經的一種,位於肺部後的脊椎。交感神經於大部份位置都與其他神經線重疊,只有在胸椎較分離。
由於每節的脊骨底部都有個結節,是神經線交接的地方,所以手術的目標是切除這個結節。是項手術同時適合手及腋下的多汗症。

即使是微創狐臭手術,不同醫生會有不同的切口。有醫生會以單一切口 (10-15 mm),經切口放入鏡頭及手術刀。亦有醫生會有三個5mm的切口,其中一個放鏡頭,另外兩個切口放入手術儀器,相對單一切口,雖然多了兩個傷口,但相對較靈活。

 

手術分三種方法進行

  • 電刀 - 用電流將結節電死,但由於結節仍留在體內,所以復發率較高
  • 止血夾 - 用止血夾夾住供血的血管,令結節缺血死亡,但狐臭手術不可還原,而且傷口大
  • 切除 - 手術較以上兩個複雜,但手術復發率最低,而且最有效
多汗症 / 狐臭手術一般需要一小時左右,需留院觀察一晚,手術後可能會有數日胸痛,少數會持續數星期。




參考資料: www.miradry.hk/hyperhidrosis-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電療蟹足腫治愈率98% 配合切除手術 防疤痕增生

愛美的女士最怕有疤痕,但原來患有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或瘢痕疙瘩的人大分普遍,每一百個人便有三人具六遺傳性瘢痕瘤體質,他們小至蚊叮蟲咬、暗瘡、穿耳或注射卡介苗,大至手術後的傷口,均有機會形成疤痕狀的瘢痕瘤; 愈不盡早處理,疤痕便會愈來愈大。超過七成病人單靠手術仍會復發,醫學界十幾年前引入電療治療瘢痕瘤,病人在切除疤痕手術後的廿四小時內進行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至少於百分之二。

現年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Kaite,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約在十五、六歲發現胸口位置長出如暗瘡般大小的瘢痕瘤,十多年來疤痕更增生至手指尾大小。她表示,該疤痕–畔「會痕、會痛」,亦影響好的自信心,夏天不敢穿泳衣和低胸衫。她試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接受冷凍治療期望改善疤痕,但結果疤痕先後復發。直至去年八月底透過手術切除,並配合四次的淺層X射線治療,經過四個月的覆診跟進,現時沒有復發迹象。
常見胸背肩臂耳下巴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指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範圍,形成蟹足般的凸出疤痕,常見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大的位置,影響病人外觀之餘,亦會痕癢、繃緊及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

他指出,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 去年十月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較傳統單以手術切除,治愈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或以上。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有別於癌症治療,疤痕治療採用的電療屬淺層X射線治療,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發出低劑量放射線,破壞並且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少復發,「電療只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一至兩毫米,輻射量與照肺部X光片相若,致癌機會低。」
4日療程 毋須住院

病人術後廿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每次過程約兩分鐘,毋須住院。做完初期有類似曬傷徵狀,皮膚顏色變深,但隨時間會慢慢變淡,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愈變愈淺。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激光割包皮少血少痛







割包皮是很普遍的手術,但傷口流血問題嚴重,護理傷口亦比較麻煩,病人會感到非常痛楚。本港今年引入激光割包皮新技術,切割同時止血,故流血量非常少,亦把神經封閉,大大減少痛楚,至今有三十多個病人接受過激光割包皮手術,效果良好,惟手術費比傳統方法貴一倍,約為七千元。


為甚麼要割包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表示,包皮是遮蓋陰莖頂部龜頭的鬆軟皮膚皺摺,末端有開口排尿和射精。在嬰兒時期,包皮不能翻開以保護龜頭;到小學階段,男孩子的包皮可以翻開,露出龜頭,否則便屬於包皮過緊,需要做手術。


傳統手術有併發症風險

陳稱,部分成年男性多年來飽受包皮過緊困擾,引起發炎或性生活問題,但有錯覺以為割包皮是小孩子手術,覺得尷尬而拒求醫。他指出,有七十歲長者亦因包皮發炎而割包皮。

陳又說,傳統割包皮手術以手術刀或剪刀切除過長包皮,流血很多,約有百分之一病人有出血併發症,需再入院做手術。病人在手術後會感到非常痛楚,並要連續多日清洗傷口。

陳指出,激光手術已有幾十年歷史,應用於割雙眼皮、粉瘤及痣等,直到八九年,新加坡有醫生應用於割包皮。他在今年初引入激光機,開始做激光割包皮手術,至今有三十多人接受過手術,效果良好。

陳表示,激光割包皮的優點是傷口精細,美容效果良好,而且切割同時止血,流血非常少,傷口用可吸收的線縫合後包紮好,翌日便可拆敷料,不用拆線和洗傷口,病人休息一兩天後便可上班上學。他又指激光手術只需二十分鐘,比傳統的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快。


妻陰道炎揭夫包皮藏菌

三十八歲的陳先生的妻子經常陰道發炎,醫生認為可能是陳包皮過長藏有細菌,行房時傳染妻子引致發炎。陳先生於是接受激光割包皮手術,他說手術後翌日拆紗布後可以洗澡。他在星期五接受手術,星期一已可如常上班。




參考資料: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微創切除神經可治手腳多汗



實習記者吉澤宇報道:流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無故大量出汗,卻會引起很多社交上的尷尬問題。對於一些普通止汗劑都解決不了的多汗症,可透過新的微創手術解決。


根據統計,現時本港每一百名人士中,有一至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多汗症問題。香港精研微創外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現時已經有了解決手汗、腳汗的微創治療的新方案,汗腺的分泌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當中影響出汗多少的因素,除包括高溫外,還包括當事人的情緒、活動狀態及神經緊張程度等。


陳東飛表示,手汗的治療可分為手術及非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多會先接受非手術性的治療,包括使用局部乾燥劑或在患處注入肉毒桿菌素等,不過這種效果只是暫時性。至於治療手汗的手術,常見的是「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胸交神經位於頸椎旁邊,其一作用為控制上肢排汗,手術利用內視鏡經胸部小孔切口進入胸腔,切除胸部的交感神經,將胸部交感神經第二至五節夾住,手術需全身麻醉進行,適用於最嚴重的手汗患者,亦可治療腋臭,手術費大概是五萬至六萬。至於處理腳汗問題可分為兩種:第一,同時伴有手汗問題人士先考慮接受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如無改善或出現補償性出汗問題,可考慮接受窺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第二,單一腳出汗問題可直接接受內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


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治療手汗後,「補償性多汗」是身體的代償反應,指身體將本應手部排出的汗水經其他位置的汗腺排出,導致該部位出現多汗問題。若多汗問題在腋下,可能還有機會補救,因為手汗是第二對交感神經,腋下是第三對交感神經,手術時可一併燒灼。若出汗問題在背部及大腿或足部,則過往並無辦法處理:交感神經一經切除,便不可能重新駁回。足部的交感神經來自腰部第三及第四節交感神經,治療腳汗手術是通過手術將該兩節交感神經結切除,手術費約六萬至七萬元。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手術+淺層電療 治療棘手瘢痕瘤 (下)

治療方法種類多

治療瘢痕瘤的方法有多種,包括:

除疤貼及除疤膏:這些可能在早期的瘢痕瘤、手術後預防創傷有幫助,但一旦形成大型的瘢痕瘤時,除疤貼和除疤膏也難以控制。

注射類固醇:這方法或會混合化療藥,目的是遏抑不受控制的細胞增生。此法對早期瘢痕瘤或有效,但部分病人會翻發,而且過程中頗痛楚。

手術切除:瘢痕瘤形成原因是皮膚創傷,單純以手術切除其實會形成另一個新的手術創傷,若傷口不施以預防措施便容易翻發。當再翻發,傷口可比以前更大。

冷凍治療:近幾年引入,以液態氮低溫原理破壞疤痕增生細胞組織,使疤痕慢慢萎縮,對部分病人有一定程度改善。

陳東飛醫生說:「其實治療有時候需多管齊下才有效,單一方法未必奏效。而瘢痕瘤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使用方法愈簡單,改善更明顯。」

術後24小時內進行電療


放射治療(即電療)傳統用作治療癌症,它用來治療疤痕及部分良性皮膚病已歷史悠久。陳東飛醫生引述去年10月美國皮膚外科學會發表數據,以104名瘢痕瘤病人作對象,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Superficial Radiotherapy),並跟進病人3年,發現比傳統僅用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8%。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治療瘢痕瘤在手術切除後24小時內,開始進行電療,大大減低翻發機會。「藉着淺層X光綫,只對付表皮細胞,劑量不會穿透得好深約2cm、3cm,電療過程約2分鐘,病人不感到痛楚,共進行3至4次,視乎每次劑量。治療癌症是使用直綫加速器,X光綫深度大得多。」

很多人關注的電療治瘢痕瘤有否後遺症?陳亮祖醫生說:「副作用不大,但留意電療後皮膚顏色或會有少許轉變,變深或變紅,但隨住時間會散去。此外,小部分病人對電療敏感,過一段時間後皮膚顏色變淡。電療始終帶有輻射,理論上有致癌風險,據統計約有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機會。相對來說,這方法是安全無痛的治療。」









參考資料: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993464/%E6%89%8B%E8%A1%93-%E6%B7%BA%E5%B1%A4%E9%9B%BB%E7%99%82%20%E6%B2%BB%E7%99%82%E6%A3%98%E6%89%8B%E7%98%A2%E7%97%95%E7%98%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手術+淺層電療 治療棘手瘢痕瘤 (上)

瘢痕瘤(Keloid)即平常俗稱的蟹足腫,這些像蟹爪般凸出的皮膚疤痕,除影響外觀,部分患者更會感到痕癢、繃緊及痛楚。

注射類固醇、手術切除、冷凍都是瘢痕瘤的慣常療法。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一項數據指出,以手術配合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治癒率高達98%。

家庭主婦Katie,一直被心口上的瘢痕瘤困擾。「我十多歲時開始,發現心口上開始有一細點如暗瘡的東西,隨時間過去,愈變愈大如手指尾般長,也會痕會痛。」這十多年來,她尋求過不同方法清除它,包括打類固醇針、冷凍治療,最後都復發,瘢痕瘤的體積也回復舊觀。

療程中她吃過不少苦頭:「打類固醇好痛,因每次是在瘢痕瘤上連續打三、四針的,痛到流眼淚,打了三、四次後痛到不想再打了。接受過一次冷凍治療,也是用針打入去,不久瘢痕瘤又回復原狀。」

因那道瘢痕瘤,她不會穿低胸裝、泳衣,有時上班時突然覺得痕癢,也甚感尷尬:「也有少少打擊自信心。」

去年8月尾她接受手術加淺層電療療法,Katie表示,比預期效果更好。「瘢痕瘤原先位置雖仍有輕微凸起,我搽少少粉底已可遮蓋九成,家人中妹妹都有此情況,在背部有一個5元硬幣大小的瘢痕瘤,她也考慮進行手術加淺層電療。」

多見皮膚張力大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出,瘢痕瘤頗常見,醫學上統計3%人士有此問題,會生長在不同位置包括胸部、背部、肩膊、上臂、耳朵、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生長部位可不只一處,生長期可長達十幾年。

「稱它為瘤,是因為它的形態有點像腫瘤,一旦形成,會有不斷增生自我膨脹擴張的趨勢,難以控制。」醫學上它是纖維性的增生現象,都是因為皮膚受傷後誘發,一般人有傷口,身體會自動修復,但瘢痕瘤患者在修復過程中不受控制,就算皮膚癒合了仍不斷增生,分泌大量蛋白膠原,使疤痕擴大加厚,外觀造成重大影響,患者並會有痕癢、痛感。

例如耳朵的瘢痕瘤多數因穿耳後形成,若本身有疤痕體質,有機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疤痕。「直至今日,這是在醫學上仍屬難以治療及控制的疾病。在我們的經驗,遺傳的因素很重要。」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續








參考資料: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993464/%E6%89%8B%E8%A1%93-%E6%B7%BA%E5%B1%A4%E9%9B%BB%E7%99%82%20%E6%B2%BB%E7%99%82%E6%A3%98%E6%89%8B%E7%98%A2%E7%97%95%E7%98%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可怕的乳癌 (二) 乳癌,乳癌檢查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l_TzeRxT_JIpUYzneFyFqzN3VMiTzRPZuGIUaE71wflDy_7NQ0x8wywesU_223SVuWoneG18EFLJJzuflTHqSnQSeBgSpEYXC2VUFJhXUDqlBH6VJ-g0Jbj87EDfs7Ac5c3HaRJIiFcc/s320/ThinkstockPhotos-465211555.jpg
 




乳癌檢查

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月作自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病變,而早期乳癌治愈的機會相當高的。乳癌檢查的方法亦很多也並不 費時,例如:在鏡前,細心觀察乳房形態和 大小有沒有變化,凹陷或乳頭有沒有分泌物流出。淋浴或仰床時,用手指輕壓乳房及周圍包括腋下有沒有硬塊。而最合適檢查的時間是每月經期後的兩三日,停經後 的女性也要不間斷的檢查及曾接受乳房切除的女性,也需要每月檢查另一側乳房,以防復發。



除了自我檢查外,三十歲至四十歲的女性可隔年見醫生檢查乳房,如四十歲以上或有近親曾患乳癌則最好每年都見醫生進行乳癌檢查。而四十歲至五十歲的女性可隔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一次,五十歲以上則應每年一次。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