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開刀加電療醫瘢痕瘤復發率低

瘢痕瘤不單影響外觀,亦會引起痕癢、繃緊及痛楚,對病人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構成影響,有醫生從美國引入新治療方式、以電療技術配合傳統的切除手術,指新療法的治療率逾98%,復發率遠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平均每100人中有3人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癒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不斷向四周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的範圍,形成蟹爪般的凸出疤痕,並且最常出現在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除手術所造成的傷口外,蚊叮蟲咬、暗瘡、抓傷及注射卡介苗等都有可能令有瘢痕瘤體質的人出現瘢痕瘤,建議市民如果知道自己有該體質,應避免為打扮而非必要地造成傷口、例如穿耳及脫墨。

患者過往可以透過手術將瘢痕瘤切除、注射類固醇或冷凍療法醫治瘢痕瘤,但三個治療方式的復發率分別有八成、五成及兩成,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調查發現,以淺層電療配合切除手術可以將病人的瘢痕瘤復發率大幅降低至2%。

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溫小姐去年8月亦曾使用新療法醫治瘢痕瘤,她指新療法的治療成果較預期好,瘢痕瘤的疤痕並不顯眼,只要抹些粉底就可以遮蔽,外出時可以選擇低胸衣服,令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

電療須連續做3天至4天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新療法採用淺層電療,有別於癌症治療、「電療只是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1毫米至2毫米,輻射量和照肺部X光片差不多,所以好安全,副作用極少。」

他指新療法屬日間手術,醫生切除手術後24小時內首次為病人進行電療,每次過程只需約半小時,唯一不方便是電療要連續做3天至4天,病人需每日來回醫院。












參考資料: https://genesis-surgery.com/keloid-radiotherapy-hk.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VR 點只打機咁簡單

今時今日,打機再不是玩物喪志,除了電競帶來的各種商機,VR虛擬實境亦不再局於遊戲領域,更可應用於醫療層面,推動醫療技術發展。

VR的原理是透過3D顯示器和密封式耳筒,讓玩家在視覺和聽覺上脫離真實環境,沉浸在遊戲角色之中。作為外科醫生,筆者覺得VR最大用途是疼痛控制。最常見是面對手術時,不少人會覺得緊張、焦慮,這些情緒反應會令人對痛覺加倍敏感,小痛化大。相比以往借助音樂或按摩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VR不只能更有效舒緩緊張情緒,美國有研究發現,VR有助急性或慢性痛症病人減少約40至50%的痛楚,對嗎啡止痛劑的需求可減少約30至50%。

筆者最近為一位病人進行局部麻醉的瘢痕疙瘩冷凍治療時,亦用上了VR系統,手術期間她完全投入在遊戲當中,成功克服了對治療的恐懼和不適感覺。

與此同時,VR還可以用於手術訓練。例如在處理一些複雜的手術前,醫生可透過3D影像模擬手術過程,通過反覆練習,從而提升手術的準確度。

而VR用於情緒病治療和復康治療近年亦越趨廣泛。例如治療驚恐症很多時會採用的「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是將病人帶到他們最懼怕的環境,幫他們克服恐懼。同樣的治療,現時病人只需戴上VR眼鏡,就如身歷其境,令治療過程更安全舒適,病人更容易接受。
VR另一個值得推廣的用途,是用於中風或視障人士的復康治療,讓醫護人員透過虛擬影像,確切體會到當事人在生活上面對的困難,繼而提供更適切的援助。

VR結合醫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少、價錢平,只需購置一部數千元的顯示器就可用於臨床治療。參考外國的兒童醫院或癌症中心的經驗,引入了VR系統後,不僅大大減輕了病人治療過程的痛苦,更可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預期隨着VR技術不斷演進,將會為醫療及外科手術增添無限可能,令更多病人受惠。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醫生










參考資料: www.genesis-surgery.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微創切除神經可治手腳多汗



實習記者吉澤宇報道:流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無故大量出汗,卻會引起很多社交上的尷尬問題。對於一些普通止汗劑都解決不了的多汗症,可透過新的微創手術解決。


根據統計,現時本港每一百名人士中,有一至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多汗症問題。香港精研微創外科醫生陳東飛表示,現時已經有了解決手汗、腳汗的微創治療的新方案,汗腺的分泌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當中影響出汗多少的因素,除包括高溫外,還包括當事人的情緒、活動狀態及神經緊張程度等。


陳東飛表示,手汗的治療可分為手術及非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多會先接受非手術性的治療,包括使用局部乾燥劑或在患處注入肉毒桿菌素等,不過這種效果只是暫時性。至於治療手汗的手術,常見的是「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胸交神經位於頸椎旁邊,其一作用為控制上肢排汗,手術利用內視鏡經胸部小孔切口進入胸腔,切除胸部的交感神經,將胸部交感神經第二至五節夾住,手術需全身麻醉進行,適用於最嚴重的手汗患者,亦可治療腋臭,手術費大概是五萬至六萬。至於處理腳汗問題可分為兩種:第一,同時伴有手汗問題人士先考慮接受胸腔交感神經切除術,如無改善或出現補償性出汗問題,可考慮接受窺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第二,單一腳出汗問題可直接接受內鏡腰交感神經切除術。


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治療手汗後,「補償性多汗」是身體的代償反應,指身體將本應手部排出的汗水經其他位置的汗腺排出,導致該部位出現多汗問題。若多汗問題在腋下,可能還有機會補救,因為手汗是第二對交感神經,腋下是第三對交感神經,手術時可一併燒灼。若出汗問題在背部及大腿或足部,則過往並無辦法處理:交感神經一經切除,便不可能重新駁回。足部的交感神經來自腰部第三及第四節交感神經,治療腳汗手術是通過手術將該兩節交感神經結切除,手術費約六萬至七萬元。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手術+淺層電療 治療棘手瘢痕瘤 (下)

治療方法種類多

治療瘢痕瘤的方法有多種,包括:

除疤貼及除疤膏:這些可能在早期的瘢痕瘤、手術後預防創傷有幫助,但一旦形成大型的瘢痕瘤時,除疤貼和除疤膏也難以控制。

注射類固醇:這方法或會混合化療藥,目的是遏抑不受控制的細胞增生。此法對早期瘢痕瘤或有效,但部分病人會翻發,而且過程中頗痛楚。

手術切除:瘢痕瘤形成原因是皮膚創傷,單純以手術切除其實會形成另一個新的手術創傷,若傷口不施以預防措施便容易翻發。當再翻發,傷口可比以前更大。

冷凍治療:近幾年引入,以液態氮低溫原理破壞疤痕增生細胞組織,使疤痕慢慢萎縮,對部分病人有一定程度改善。

陳東飛醫生說:「其實治療有時候需多管齊下才有效,單一方法未必奏效。而瘢痕瘤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使用方法愈簡單,改善更明顯。」

術後24小時內進行電療


放射治療(即電療)傳統用作治療癌症,它用來治療疤痕及部分良性皮膚病已歷史悠久。陳東飛醫生引述去年10月美國皮膚外科學會發表數據,以104名瘢痕瘤病人作對象,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Superficial Radiotherapy),並跟進病人3年,發現比傳統僅用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8%。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治療瘢痕瘤在手術切除後24小時內,開始進行電療,大大減低翻發機會。「藉着淺層X光綫,只對付表皮細胞,劑量不會穿透得好深約2cm、3cm,電療過程約2分鐘,病人不感到痛楚,共進行3至4次,視乎每次劑量。治療癌症是使用直綫加速器,X光綫深度大得多。」

很多人關注的電療治瘢痕瘤有否後遺症?陳亮祖醫生說:「副作用不大,但留意電療後皮膚顏色或會有少許轉變,變深或變紅,但隨住時間會散去。此外,小部分病人對電療敏感,過一段時間後皮膚顏色變淡。電療始終帶有輻射,理論上有致癌風險,據統計約有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機會。相對來說,這方法是安全無痛的治療。」










參考資料: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993464/%E6%89%8B%E8%A1%93-%E6%B7%BA%E5%B1%A4%E9%9B%BB%E7%99%82%20%E6%B2%BB%E7%99%82%E6%A3%98%E6%89%8B%E7%98%A2%E7%97%95%E7%98%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手術+淺層電療 治療棘手瘢痕瘤 (上)

瘢痕瘤(Keloid)即平常俗稱的蟹足腫,這些像蟹爪般凸出的皮膚疤痕,除影響外觀,部分患者更會感到痕癢、繃緊及痛楚。

注射類固醇、手術切除、冷凍都是瘢痕瘤的慣常療法。美國皮膚外科學會去年一項數據指出,以手術配合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治癒率高達98%。

家庭主婦Katie,一直被心口上的瘢痕瘤困擾。「我十多歲時開始,發現心口上開始有一細點如暗瘡的東西,隨時間過去,愈變愈大如手指尾般長,也會痕會痛。」這十多年來,她尋求過不同方法清除它,包括打類固醇針、冷凍治療,最後都復發,瘢痕瘤的體積也回復舊觀。

療程中她吃過不少苦頭:「打類固醇好痛,因每次是在瘢痕瘤上連續打三、四針的,痛到流眼淚,打了三、四次後痛到不想再打了。接受過一次冷凍治療,也是用針打入去,不久瘢痕瘤又回復原狀。」

因那道瘢痕瘤,她不會穿低胸裝、泳衣,有時上班時突然覺得痕癢,也甚感尷尬:「也有少少打擊自信心。」

去年8月尾她接受手術加淺層電療療法,Katie表示,比預期效果更好。「瘢痕瘤原先位置雖仍有輕微凸起,我搽少少粉底已可遮蓋九成,家人中妹妹都有此情況,在背部有一個5元硬幣大小的瘢痕瘤,她也考慮進行手術加淺層電療。」

多見皮膚張力大位置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指出,瘢痕瘤頗常見,醫學上統計3%人士有此問題,會生長在不同位置包括胸部、背部、肩膊、上臂、耳朵、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生長部位可不只一處,生長期可長達十幾年。

「稱它為瘤,是因為它的形態有點像腫瘤,一旦形成,會有不斷增生自我膨脹擴張的趨勢,難以控制。」醫學上它是纖維性的增生現象,都是因為皮膚受傷後誘發,一般人有傷口,身體會自動修復,但瘢痕瘤患者在修復過程中不受控制,就算皮膚癒合了仍不斷增生,分泌大量蛋白膠原,使疤痕擴大加厚,外觀造成重大影響,患者並會有痕癢、痛感。

例如耳朵的瘢痕瘤多數因穿耳後形成,若本身有疤痕體質,有機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疤痕。「直至今日,這是在醫學上仍屬難以治療及控制的疾病。在我們的經驗,遺傳的因素很重要。」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續









參考資料: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993464/%E6%89%8B%E8%A1%93-%E6%B7%BA%E5%B1%A4%E9%9B%BB%E7%99%82%20%E6%B2%BB%E7%99%82%E6%A3%98%E6%89%8B%E7%98%A2%E7%97%95%E7%98%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新系統助診斷甲狀腺結節

及早發現甲狀腺癌,可提升治愈機會。本港於去年底引入「甲狀腺超聲波電腦輔助偵測系統」(CAD),用於診斷甲狀腺結節,能更准確便捷地判別結節的特性。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稱,過往判斷甲狀腺結節,一般先透過觸診及超聲波檢查,若有需要則再抽組織化驗,但抽組織屬入侵性檢查,而新系統有助篩檢早期癌細胞,檢查腫瘤精准度方面,如系統判斷為良性,可減少60%良性腫瘤的刺穿檢查。
















參考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news/%E5%81%A5%E5%BA%B7/%E6%96%B0%E7%B3%BB%E7%B5%B1%E5%8A%A9%E8%A8%BA%E6%96%B7%E7%94%B2%E7%8B%80%E8%85%BA%E7%B5%90%E7%AF%80-1243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電療蟹足腫治愈率98% 配合切除手術 防疤痕增生

愛美的女士最怕有疤痕,但原來患有俗稱蟹足腫的瘢痕瘤或瘢痕疙瘩的人大分普遍,每一百個人便有三人具六遺傳性瘢痕瘤體質,他們小至蚊叮蟲咬、暗瘡、穿耳或注射卡介苗,大至手術後的傷口,均有機會形成疤痕狀的瘢痕瘤; 愈不盡早處理,疤痕便會愈來愈大。超過七成病人單靠手術仍會復發,醫學界十幾年前引入電療治療瘢痕瘤,病人在切除疤痕手術後的廿四小時內進行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至少於百分之二。

現年三十多歲的家庭主婦Kaite,有遺傳性瘢痕瘤體質,約在十五、六歲發現胸口位置長出如暗瘡般大小的瘢痕瘤,十多年來疤痕更增生至手指尾大小。她表示,該疤痕–畔「會痕、會痛」,亦影響好的自信心,夏天不敢穿泳衣和低胸衫。她試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及接受冷凍治療期望改善疤痕,但結果疤痕先後復發。直至去年八月底透過手術切除,並配合四次的淺層X射線治療,經過四個月的覆診跟進,現時沒有復發迹象。
常見胸背肩臂耳下巴

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解釋,指瘢痕瘤的形成是由於幫助傷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令疤痕蔓延超出原本受傷範圍,形成蟹足般的凸出疤痕,常見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或下巴等皮膚張力大的位置,影響病人外觀之餘,亦會痕癢、繃緊及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

他指出,美國皮膚外科學會(ASDS) 去年十月正式宣布,以手術配合SRT淺層電療治療瘢痕瘤,較傳統單以手術切除,治愈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或以上。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有別於癌症治療,疤痕治療採用的電療屬淺層X射線治療,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發出低劑量放射線,破壞並且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少復發,「電療只集中在皮膚表面,深度只有一至兩毫米,輻射量與照肺部X光片相若,致癌機會低。」
4日療程 毋須住院

病人術後廿四小時內接受電療,每日一次,連續做三至四日,每次過程約兩分鐘,毋須住院。做完初期有類似曬傷徵狀,皮膚顏色變深,但隨時間會慢慢變淡,原有疤痕位置的膚色或會愈變愈淺。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